07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今日简史》Yuval Noah Harari 著 林俊宏译
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
@qiusir:开学初这段时间,断断续续读完尤瓦尔·赫拉利“简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今日简史》。最近这几年,能连续读一个作者的三本书的,上一个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教育家佐藤学的书也是连着读了三本是,至于弗里曼·戴森、戴维·珀金斯、斋藤孝等也读了不止一本...读到好书总特别看看译者,台湾这位林俊宏也应该改享受读者特别的感谢。
·从动物到上帝[?]
·从智人到神人[?]
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经失去信心,对新故事远未达成共识。
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当“在线”成为一种存在方式...我们已成为数据巨头的商品,而不是用户...大数据算法可能导致数字独裁...
一、科技颠覆
1、理想的幻灭:从旧故事到新故事
如果有只蚊子在耳边嗡嗡扰人清梦,我们有办法杀死它;但如果有个想法回荡在脑海令人难以成眠,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样才能“杀掉”这个想法。
2、就业: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过去,机器主要是在原始的身体能力方面得以与人类竞争,而人类则在认知能力方面享有巨大优势。
人工智能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认知技能上超越人类,包括理解人类的情绪。而且,除了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之外,我们并不知道还有什么第三种能力可以让人类永远胜过机器。
人工智能革命不只是让计算机更聪明、运算更快,还在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有诸多突破。
只要全面改用自动驾驶汽车,每年就能少死亡100万人。(如果过分依赖算法,万一算法失误或是被骇,很难说死亡人数不会激增)
@qiusir: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半人马 centaur,人类+人工智能)
出版社会把我写的文字改成迎合谷歌算法的版本。(至少微博上关键词有曾热点的技巧和时效体现)
智人本来就不是一种会满足于现状的动物。他们的快乐很少取决于客观条件,而多半取决于自身的期望。
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把人类赶出就业市场,极端正统派犹太人(又穷又失业,平均7个孩子...)有可能会变成未来的楷模,而不是过去的化石。
3、自由:数据霸权与社会公平
@qiusir:以后的某个发现,应该加有某台计算机或某个网络的署名,很多成果会是某种算法的衍生吧...
television分别来自希腊文tele(远),以及拉丁文visio(视界),原本是要让我们可以看到远方的事物,但很快就可能是让别人从远方看见我们。
提高智能的路其实有好几条,其中只有一条需要靠意识。就像飞机不用发展出羽毛,但飞行速度却比鸟更快,计算机也不用发展处哺乳动物所需要的感受,就能比哺乳动物更会解决问题。
退化的人类滥用进化的计算机,伤害自己也伤害世界。
4、平等:谁该拥有数据
Continue reading »

18


有学生告诉我,百度“qiusir”,百度翻译有“邱发文"的词条(有道词典、必应搜索也是)。百度“邱发文”,还会显示其他人在搜“东北育才邱发文”、“邱发文打人”等等……
是谁在搜“邱发文打人”呢?没准是教过的超常儿童,平日里没少吓唬淘气的童鞋,也为活跃课堂气氛,偶尔会来个脑瓜崩。不少童鞋说根本不如他爸爸弹的疼……
是谁在搜“邱发文打人”呢?或许是教过的高中生,平日里总有偷懒不写物理作业的,苦口婆心未必有效。第一次劝诫,第二次警告,第三次“打!”想必当时逞强不喊疼,背后里好奇这老师怎么这么狠呢?!没准就上网搜搜看,有没有相同遭遇的一起倾诉下……
是谁在搜“邱发文打人”呢?可能是有点担心的家长吧,对新教的班级,通常我的第一节课或第一次家长会,总会讲讲金刚怒目同菩萨低眉一样是慈悲的缘由,也有和家长说明我会对学生有惩戒措施。这么多年还没人提出异议,反倒有来信称赞说敢管的老师有担当,当然不排除有想上网了解一下有没有安全事故以打消一下心理的疑虑……

“你为教育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教书育人;你为学习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学习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只有承担了责任,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过程。”我本人比较喜欢萨尔曼·可汗的这段话。作为教师要有仁慈的胸怀,但更不应该向恶习和不好的苗头低头,也不应仅为自我保护而放宽要求的尺度。那些淘气的、懒散的、懦弱的大朋友、小朋友,违反要求的时候可要想想,“邱发文打人”,“邱发文骂人”,“邱发文己既打人又骂人”~~~

今天百度“邱发文打人”的相关搜索的推荐位置又提前了,有小盆友说不是他干的,他只是刷了俄罗斯的谷歌,看来“邱发文打人”要传到远东了哈……

update:2020.12.10
前日受邀和几个小年轻的同事聚会,有语文老师提到大学拜访老师,被忠告“教育是偶然的”,还说他自己的爹妈都管不了你也不要高估自己,特别不能动手,当时我有点惭愧啊。今天又看到李保田多年前接受采访提到“亲者严疏者宽”。课上和学生开玩笑,来了句qiusir打人三定律:

1、若某生不被qiusir打,则该生发呆的状态保持不变。(惰性定律)
2、某生被qiusir打的程度等于该生学习动量对时间的一阶导数。
3、学生被qiusir打脸的力和qiusir内心承受的力等大、反向。

12


《菊与刀》Ruth Benedict著 何晴译 浙江文学出版社
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极度勇敢又极度胆小;极度保守又极度喜欢新事物...
@qiusir:网上搜索了一下,最喜欢上面这版的封面设计~~~
@qiusir:趁大年初六学校值班读完。作者不会日语没去过日本,这似乎如她是一位同性恋和书关系不大,或者反倒是一种优势,独立的视角和细腻的感知造就了一部经典...
@qiusir:最初看到小白同学在读这本书。我读的是何晴译的,小白的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晏榕译本。也借来比照一下她划的重点...
人们都是透过不同的镜片来观察生活,但自己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把看到的景象视为事物原本的模样。
“直到今天,孔子思想中的积极部分,仍然滋养着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炯

日本的真正使命是弘扬皇道于四海。物理欠缺实不足惧,吾人岂以俗物为忧。
神风特工队。“神风”曾在13世纪吹散并颠覆成吉思汗的运输船,从而使日本免受侵略。
世界上有两种机遇,一种是我们赶上的,一种是我们创造的。
无论为谁服务,他们都无比忠诚。
日本的家长更像一位物质和精神财产的受托管理人,这种产业对全体家族成员非常重要,因此便要求他们的个人意志要从属于它的要求。
日本人学会了把这种设计严谨的等级制度看成是安全可靠的制度。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不越界,只要他们履行自己已知的义务,他们就认为他们的世界可以信赖。
在日本人看来,国家是近乎至高无上的。不仅如此,国家还十分注重承认国民意志的“各就其位”。
日本有一则流行的谜语,“为什么一个想要给父母提供建议的儿子,就如同一个想在头上蓄发的和尚?”“无论他多么渴望,他都不能这么做。”
日本主妇使唤佣人,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当她自己熬成了婆婆,通常会很严厉地全盘掌管家务事,就好像前半生从没有当过唯唯诺诺的媳妇。
在世界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可以这么成功且有计划地引进外国文明。
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人如果能从水晶球中看到日本的未来,他们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因为当时的地平线上似乎没有一丁点儿乌云足以预示未来几十年席卷日本的那场暴风骤雨。
明治政治家们根本没有吧自己的任务当做是意识形态的革命,而是当做一项事业,心中的目标是使日本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强国。
Continue reading »

06


《如何高效学习》Scott Young 程冕译
1年完成MIT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方法
@qiusir:在很多方面,Braxton Moral和大多数的美国青少年一样,通常晚上11点睡觉,早上7点多起床,喜欢电游,和朋友一起玩耍、看电影。但他从初中开始,就通过网络学习哈佛大学的课程,16岁的他将于今年春季同时从堪萨斯州的尤利西斯高中和哈佛大学毕业,同时希望自己获得的学士学位能为秋季进入哈佛法学院深造铺平道路,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美国的总统。[?]
“如果只用一种方式了解某样事物,你就不会真正了解它。了解事物真正含义的秘密取决于如何将其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联系。通过联系,你可以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思考的真谛!”(或如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才能真正理解第一种语言一样吧)
“自觉自学”是少年大学生超常发展的原因。
学得好的同学总在试图寻找知识间的关联。(动态数理的初衷处理用电脑可视化抽象的模型,也是通过物理模型的构造让数学知识发挥作用...)
你当然要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观点。
我理解的中国教育比西方教育更强调死记硬背。我希望因为这本书不再死记硬背,读完它不是结束,而是你应用新方法指导学习的开始。
以一种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这恰恰是学习的本质。
开普勒说,我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
我主要靠自学。我自学了多种编程语言、商务知识和写作技巧,我的书架上放着最近两年里阅读的数百本图书。我还抽空学习了动漫设计和作曲等知识。
Continue reading »

05


Jean-Jacques Rousseau 卢梭著 彭正梅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qiusir:任正非有句话,大概是他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在教育上我们一直是全球共享的,比如读书...
在卢梭看来,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个不断进展的层面: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谓自然状态的自由,是天赋的,生而有之,不可剥夺;社会自由的实现是一个人克服人性堕落、扬弃社会异化的动态历史过程;道德的自由实现则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自觉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过程。
一个父亲生养了孩子,只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社会人的义务;对国家有早就公民的义务。
消极教育不是不给儿童养成品德,而是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以知识,而是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
卢梭反对为了所谓遥远的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
@qiusir:文艺复兴唤醒的只是“成人”,是被康德赞为“另一个牛顿”的卢梭在教育史上最先发现了“儿童”,肯定了童年的内在价值。那本震古烁今,被歌德誉为“教育的自然福音”的《爱弥儿》,是卢梭基于一个想象的学生,读到一半好奇他自己孩子的情况,搜索了才知道,亲生的五个孩子都被他送进了孤儿院。对刚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来说(也存疑),这很难想象,也很难接受。这或许也是一直过着流浪和隐居生活又足够理想化的卢梭充分理性的抉择呢。牛顿不曾离开过地球,不妨碍他发现万有引力,等有机会再看看《忏悔录》...
我也觉得下面的这幅图很适合作为《爱弥儿》的封面。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