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12
我对足球比赛的喜爱程度,顶多算是个伪球迷,不过也俗的可以,记得上届世界杯预选赛还买了球票,混在一堆更假的球迷中间狂喊。今年的世界杯更是凑热闹看了几场,揭幕战不错,英格兰够呛,全中国的真假球迷都会记住澳大利亚的4号:)
听说Google Earth更新了数据,看世界杯,也惦记着中国那不争气的足球队,看了看中国足球的福地---五里河体育场,传说过两年就要拆了,卫星图片比较清晰,能看到广场中间的V型雕塑,也找到了自己家的楼房房顶...
说来也很奇妙,相信这里有其必然的规律,看看沈阳母亲河--浑河--的流向,在五里河和长白两个地区形成了两个半岛,恰似一幅绝妙的太极图,随着沈阳把浑河变成市内河的发展方针的贯彻,这两个半岛地区应该是未来沈阳发展的钻石领地,这里不仅有中国足球的福地,沈阳的希望,更有我的家,我的未来。
·[?]目睹五里河体育场雕塑搬迁
·[?]别了五里河体育场,平安孙长龙...
四 07
---兼答北京大学林建祥教授的几个问题
有关教育信息技术的话题似乎早已淡出了我专注的视野,与其悲观地说是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失望,不如说是屡败屡战中已认清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以及其商品化的本质。已安于现状的我看到好友齐伟推荐北大林建祥教授的几个问题,倒也勾起了对教育信息化的些许反思。
为什么教育要信息化?为什么教育可以信息化?
为什么教育信息化可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信息技术的学科价值在哪里?(略有改动)
信息素养包含哪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理论根据?
要理解我后面的胡言,有必要先看一下以前的几篇乱语:
·对眼下教育信息化的质询
·社会的车轮
·我的教育信息技术十年记
·时代的逻辑
提起教育信息化,不能不让人反思这些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实效。这让我想起几年前上海的一次大会上,时任教委副主任的张民生在回应那些对上海教育信息化质疑时,曾“豪迈”地说:“至少我们可以让老师少吃粉笔灰啊!”然而轰轰烈烈的教育信息化大潮并没有冲走多少粉笔灰,如果非要把这个作为衡量的指标,那些昂贵的信息产品也远没有白板更有成效。眼下和电脑屏幕上的眼花潦乱相比,埋头书桌反倒更为可贵,一样的考试,一样的教学...传统教育的脚步更加坚定了。
不过,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还是有一件事情是成功的,那就是商业上的成功。与其说是教育信息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不如说是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是一种经济行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无非就是培植客户、卖出商品。电脑是如何卖出去的?数码相机、服务器、DV机…出了什么样的商品,就会有什么花样的教育信息化了:)至于那些先行者,既然有隐性的广告,也有义务的推销员了。
“为什么教育要信息化?”教育要商品化自然就要信息化了,或说教育信息化是商品化的前提:)“为什么教育可以信息化?” 因为教育过程中很多东西可以商品化,当然就可以信息化了。或许正是教育过程中很多重要的东西还不能商品化,也注定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局限。
“为什么教育信息化可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教育现代化?我理解真正意义的教育现代化更需要生物技术的支持,而它和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程度也要看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关系了。跨越式发展?从逻辑上就不理解跨越式的发展。或如开始有了笔和本,后来有了各式各样的笔和本也就有了书包;或如有了书,有了很多的书就有了书橱。表面的跳跃实为发展的连续。跨越式发展应该不是先买书橱后读书吧?就算是这样也仅仅是个顺序的问题。
提到笔,相信最初很多人的钢笔与其说是用来写字,不如说是一种装饰。生活中很多人买书、买书橱不也是这样吗,丰富的内涵远不如华丽的外表实用。爱慕虚荣也好,附庸风雅也罢,很多东西从形式上的需要到内容的需要是一个过程。眼下的教育信息化更多是形式上的需要,当然与其把这种浪费说成是一种失败,不如说是一种经济消费的必然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在哪里?”(估计是这个意思)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至少其学科自身的价值不明显,比如硬件的原理是物理,编程的逻辑离不开数学,至于电脑设计那是艺术的综合…“信息素养包含哪些?” 信息素养?学生所谓的信息素养有多少是在学校养成的呢?要看同学录,自然要会上网;要网上交流,自然要提高打字能力...我有学生看学校的论坛受限,就学着自己建立一个,一定有学校是学生第一个有自己的blog的。什么样的生活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
信息化首先是一种需要,关键不是推动的问题,更不是提前的凭空假设或是跟风的重复建设。比如说上网很好,上网可以问问题,它比问自己的老师或身边同学更实效吗?上网可以长见识,而长见识又有什么用啊?“超纲的不考!”学生比老师还现实着呢。短信的流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范例,并没有专家推动,却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根据?”整合?谁整合谁呢?把数学表达式用笔写出来、用嘴说出来、以及用电脑表现出来的过程到底是不是整合,而又是谁整合谁呢?后来有人提是“融合”:)
反观现实,很多对技术的盲目乐观也仅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我们现状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技术改变的是生活,最后才是教育。量体裁衣,量入为出,眼下教育信息化的冲动更是一种消费心理。如穷的家长就算勒紧裤腰带也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家后面,穷的国家也有这样的弱势心理。
胡说九道了一番,不过有些想法这些年都没有改变。下面的是很久以前的了,很多自己都淡忘了:)
·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技术对个体的改变不同步社会的变革
·怀念“落后”
·也看“用西餐刀叉吃人肉”
·先生活后教育?电视又怎样?
·技术、生活与教育
四 03
悲观的情绪多源自对变化的保守,其实乐观本身就是一种开放。
保守者眼中的互联网何其乱,何其杂;而同样的互联网于开放者的眼中,其乱谓之繁荣,其杂谓之广博。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对待网络的悲观和乐观仅仅是态度上的差异,而现实的需要却会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化归成趋同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对身边的景物有自己的“发现”,好奇心被满足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些许疑问。作为理科老师,就常会被学生或同事请教,而涉及实际的问题大多复杂,自己往往也不确信,或者干脆不会,脸红习惯了也就不脸红了。尽管不能苛求自己万事通,但身为教师也不能总说不好意思吧。
以往面对问题,我会翻阅手头的专业书籍,去图书馆查阅期刊资料,也会和身边的人虚心请教…后来有了网路,我会发送电邮,发帖,网络搜索…网络让时空互联。但网络也不是万能的,还涉及到资料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的考量,除了必要的网络交往群落和搜索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对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因为我们不能总从网络上找到准确的答案。
除了“到到百度上去google一下”外,新浪的“爱问”和百度的“知道”也都是很好的网络服务,正如以前说给学生的一句话,“开口就有机会”,网上疑惑的查询,只要“爱问”就会“知道”。
最近被问到这样几个题目,很有趣,你尝试用网络搜索一下答案吧。
·为什矿泉水的瓶子和可乐的瓶子不一样?(没有注意吧,阿宗发现的)
·为什么啤酒瓶子不用塑料的替代?(子鹤同学问的)
·坐飞机时耳朵为什么会难受?(崔梦溪同学问的)
·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多还是二氧化碳多?(据说大多数人会答错)
·夏天,蓝色瓶子里的饮料不容易凉?(同事的小女儿发现的)
...
三 30
酒是用粮食或水果酿造的,好的酒需要好的原料,而酿好的酒还需要密封在酒桶中,贮藏到酒窖里一定年限方能成为佳酿。
互联网是一座粮仓,仓内有很多存粮;互联网是一座大山,山上有很多水果...而对于那些仅凭鼻子闻酒香的酒鬼来说,也很容易到发酵的陈粮和成堆的腐烂水果,而混迹于酒糟之中的人,到头来无非是落得一身的酒气,而饿着肚子的事实也只有自己知道。
酒糟也不是一无是处,质度柔软,气味酒香,可以作为奶牛的饲料,甚至做菜的佐料...所以也有混迹于酒糟中的成功,但这种成功绝对不是用酒糟酿酒。
互联网上也有花开花落,也有物是人非...和地主相比,互联网上的小农也只能种自己的田,除自己田里的草,收获自己田里的庄稼,用自己家里的余粮酿自己的美酒。
十一 20
兼回应“在Blog上反思什么”
吴向东是我很敬佩的朋友,他在文中提到blog的一个关键问题,还对我的blog客观地提出了些许期愿,这也促使我反思自己blog的动机。
Why blog?
最初接触blog,印象中不过是个文章按日期排列、附带评论功能的发布系统,偶尔也把自己在BBS上的言论转贴一下,仅此而已。在对blog的一片冲动的喝彩声中自己反倒置疑它的交互性,延伸到后来“隐性交互”、“高级交互”的讨论。后来慢慢体会到它社会性的妙处,发现如此网络环境里的学习和交流更为有效。
Blog除了满足学习、交流的目的外,也是自我表达的需要。我相信blogger是有性格取向的,而blog真正吸引我的也正是它很个人的一面,或许这符合自己性格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抑郁。正如人的肌体要靠药物治疗,人的内心也常需要些文字的药丸,有人用文字拼凑着过去,有人用文字记录着现在,而有人用文字编织着未来。而音视频技术的发展无非是表达需求的进一步满足。
Why blog?blog是需要。
Blog what?
刚工作的时候关注教学,我会在意每一个物理常识;作班主任的时候关注学生,我会敏感学生的心理;后来到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上冲浪,醉心于技术的细节;课程整合的理念下,体会研究性学习…近来开始热心教育的整体,体察自我的生活...发展是分阶段的,我想这不是移情别恋,而是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从一开始就blog的话,这些都是我不同阶段blog的重点。眼下blog于我更是一种习惯,或许也是一个阶段。
知识的界定同样是有局限的,物理老师眼里的知识是物理,而领导眼里的知识是管理...blog的内容因blogger的年龄、阅历、职业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彼此的不同也是彼此生活重心的不同。关于内容,blogger不能苛求自己,也不能强求他人,大家能做到的只是发现你的生活,丰富你的生活和享受你的生活,而这个过程中也改变着你的生活。
Blog what?blog生活。
顺便说一下我对教育部门区域blog的态度,公共场合下的口无遮拦是没有教养,而一本正经的端庄又和日常学校里有什么不同呢。blog是个很个性的东西,很难把满山的花朵放到一个篮子里,而它对教育的作用也是“润物细无声”。至于仅把blog当成文章系统就另当别论了。
教育,源于生活的才能融入生活,教育,融入生活的才能改变生活。教育技术亦当如此。
·直播生活
·用blog看病
·Blog是面镜+透镜
·人生的舞台
·技术、生活与教育
·对眼下教育信息化的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