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老师柏拉图(坚持挥手动作的那位),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师徒三人被普遍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优秀是一种习惯。

伽利略(Galileo,1564年-1642年,意大利)史蒂芬·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他这方面的功劳大概无人能及。”(科学的开始)1伽等于1厘米每二次方秒(1 cm/s²)
名言:世界是一本以数学语言写成的书。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去世一年后的同月牛顿出生。

艾萨克·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3年-1727年,英国)拉格朗日常常说牛顿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天才,他还曾经评价牛顿是“最幸运的人,因为我们无法再找到另一个世界系统来确立。”蒲柏被牛顿的造诣所感动,写下了这一著名的诗句:“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遂成光明。”(后来,神说,爱因斯坦你去吧,一切回复到黑暗...)
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还与莱布尼茨独立发展出了微积分学...
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1867年,英国 )“电学里的牛顿”。爱因斯坦在他的学习墙上放着法拉第的一张照片,并将其与牛顿和麦克斯韦尔放在一起。在他有生之年中,他推辞了封爵并且两次拒绝成为皇家学会的会长。
为了纪念法拉第,电容值的国际单位被命名为法拉(Farad, F)
名言: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1831年麦克斯韦出生。

麦克斯韦( Maxwell,1831年-1879年,苏格兰)对基础自然科学的贡献仅次于艾萨克·牛顿、艾尔伯特·爱因斯坦。牛顿的经典力学打开了机械时代的大门,而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则为电器时代奠定了基石。1931年,爱因斯坦在麦克斯韦百年诞辰的纪念会上,评价其建树“是牛顿以来,物理学最深刻和最富有成果的工作。
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数学。创建并领导了英国第一个专门的物理实验室卡文迪许实验室。

约瑟夫·约翰·汤姆孙爵士(J.J.Thomson,1856年-1940年,苏格兰)1897年他的发现为人所知,并在科学圈内引起了轰动,并最终于190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极富戏剧性的是,他的儿子乔治·佩吉特·汤姆孙(G.P.Thomson)后来因证实电子是一种波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生之一是欧内斯特·卢瑟福。

原子物理三剑客:卢瑟福、玻尔、费米。

卢瑟福(Rutherford, 1871年-1937年,新西兰),核物理之父,“原子物理学的牛顿”,开拓了原子的轨道理论。为纪念他,第104号元素被命名为“鑪”。
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卡文迪许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刚到剑桥整日埋头苦读,被看作“光会挖土的野兔子”。他创造了术语:α(阿尔法)和β(贝塔)射线...

卢瑟福的学生有丹麦的波尔。
玻尔是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领袖。玻尔创立的量子力学,更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一场革命。他与爱因斯坦为了量子论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科学论战。

费米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意大利探索者、一位全能的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是他实现了第一次受控原子核链式反应,为人类发现了强大的新能源——原子能。杨振宁称他为“20世纪所有伟大物理学家中最受尊敬和崇拜者之一”

卢瑟福是个业余无线电发明家,而且是个顶尖高手;玻尔对航海情有独钟,还喜欢踢足球,年轻时曾担任丹麦国家足球队的守门员;费米是个浪漫的“飙车族”...

“名师出高徒”。卢瑟福的学生中,出了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的门生和手下,有8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他的儿子小玻尔。玻尔研究所因此被誉为“诺贝尔奖的幼儿园”。费米的学生,有6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两位,就是来自中国的青年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1955年)被誉为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及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六篇划时代的论文,100年后的2005年因此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名言:逻辑带你从A点到达B点,想象力带你去任何地方。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我喜欢旅行,但我不喜欢到达。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牛顿、拜伦、麦克斯韦、哈代、维特根斯坦、罗素、拉吉夫·甘地

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也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系,由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于1871年创建
历任实验室主任(卡文迪许教授):麦克斯韦、斯特拉斯、约瑟夫·汤姆孙、欧内斯特·卢瑟福、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重要的研究成果:约瑟夫·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乔治·汤姆孙进行电子衍射实验,证明波粒二象性。1953年,詹姆斯·沃森与佛朗西斯·克里克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

苏格兰名人:开尔文William Thomson (1824 - 1907)温度单位、麦克斯韦Maxwell (1831-1879)电磁场理论、皮兰斯Pillans (1778 - 1864)黑板、彩色粉笔.、瓦特Watt (1736 - 1819)蒸汽机、贝尔德Baird (1888 - 1946)电视、贝尔Bell (1847 - 1922)电话、弗莱明Fleming (1881 - 1955)青霉素...

29

工作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有的人是因为能力强而失去工作,相反有的人却是因为能力弱而落得一个安稳。一直以为社会的法则也如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想来事物是辩证的,比如格雷欣早就上书女王“劣币逐良币”…

所谓“劣币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又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作为财政大臣的格雷欣曾上书英女王,“劣币与良币无法同时流通,因为劣币最后将把良币逐出陛下的领土。”关于起源的说法比较多,比如天文学家哥白尼早先也提到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通俗点的解释:

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在使用中往往会选择劣币,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久而久之良币就会退出市场,导致了市场上流通的只有劣币。

即便是纸币的时代,人们也是更愿意花出去旧币而保留新的。

“劣币逐良币”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定律,也启发我们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从山寨横行等经济现象到贪腐泛滥的社会问题,甚至具体到班风问题...如卡尔维诺所言: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在白羊群中出现了一只黑羊,这只黑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

美国一位副总统曾引用“格雷欣法则”批评新闻媒体:“热衷传播坏消息,让坏消息把好消息排挤出去;不合理的比合理的更受大家欢迎...”时下不也是非主流的成了主流...在所谓民主的网络民意表达中,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劣币逐良币”,不过很多人还当自己就是那只黑羊呢。

24

很多年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大陆的一位访问学者一次去一所美国中学听课,数学课上老师问\frac{1}{2}+\frac{1}{3}等于多少?学生答\frac{2}{5},一堂课下了也都没有异议...下课后访问学者耐心教上课老师正确的方法...几个月后访问学者恰好又听到那位老师的课,课堂上还是有学生说\frac{1}{2}+\frac{1}{3}=\frac{2}{5},下课后访问学者就问上课的老师,“我不是告诉过你这样计算不对吗?”老师很无奈,“我知道,可是大家都喜欢这样计算。”

这原本是“专家”用来讽刺美国课堂上所谓的民主,也反衬我们“领先国际”的基础教育...但换个角度看,难道分数的加法一定要通分吗?我就听过这样的范例,“说一场比赛中,姚明上半场罚球两罚一中(\frac{1}{2}),下半场罚球三罚一中(\frac{1}{3}),整场就是五罚两中(\frac{2}{5})。”你看这不就是\frac{1}{2}+\frac{1}{3}=\frac{1+1}{2+3}=\frac{2}{5}吗,看来人家老美课堂是按照NBA的算法。

数学上分数加法的规则是分母相同的,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分母不同的要先通分母后再相加。而由\frac{B}{A}+\frac{C}{A}=\frac{B+C}{A}的形式,我们想能不能有\frac{B}{A}+\frac{B}{C}=\frac{B}{A+C}的等式,或是\frac{B}{A}+\frac{D}{C}=\frac{B+D}{A+C}的运算规则呢?(就如罚篮的例子)

或者是否可以给出更一般形式的分数运算规则:

1、\frac{B_{1}}{A}+\frac{B_{2}}{A}+\frac{B_{3}}{A}+\cdots=\frac{\Sigma{B_{i}}}{A}

2、\frac{B}{A_{1}}+\frac{B}{A_{2}}+\frac{B}{A_{3}}+\cdots=\frac{B}{\Sigma{A_{i}}}

3、\frac{B_{1}}{A_{1}}+\frac{B_{2}}{A_{2}}+\frac{B_{3}}{A_{3}}+\cdots=\frac{\Sigma{B_{i}}}{\Sigma{A_{i}}}

就如矢量的运算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一样,其实有一些物理量的计算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泛加法规则进行,我戏称之为分数加法的自然法则。比如物理中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计算,题目尽管相对容易,而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往往并不理想。这里按照上面的思路给出另外的一种视角,或许可以解决这样的困惑。

电阻的串联,满足规则1。
由电阻的定义式R=\rho\frac{L}{S},假定串联的两个电阻材料(电阻率\rho相同,横截面积S相同,电阻的区别仅仅反映在程度L上。\rho\frac{L_{1}}{S}+\rho\frac{L_{2}}{S}=\rho\frac{L_{1}+L_{2}}{S},所以有R_{1}+R_{2}=R。更一般的情况是,R=\rho\frac{\Sigma{L_{i}}}{S}=\rho\frac{L_{1}}{S}+\rho\frac{L_{2}}{S}+\rho\frac{L_{3}}{S}+\cdots=\Sigma{R_{i}}。而对于n个相同的电阻串联,等效电阻R_{s}=nR_{0},这也可以理解为有限的电阻值是由无限的无限小电阻串联累加的,就如1是由2个1/2、3个1/3、4个1/4...n个1/n串联的。

串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计算相对容易,比如\frac{1}{2}\Omega\frac{1}{2}\Omega串联,\frac{1}{2}+\frac{5}{2}=\frac{1+5}{2}=3\Omega,也可以考虑成\frac{1}{2}+5\times\frac{1}{2}=6\times\frac{1}{2}=3\Omega。就是通常的的分数加法运算。

电阻并联的运算,满足规则2。
由电阻定义公式\frac{1}{R}=\frac{S}{\rho{L}},假定并联的两个电阻材料(电阻率\rho相同,长度L相同)电阻的区别仅仅反映在横截面积S相同。\frac{S_{1}}{\rho{L}}+\frac{S_{2}}{\rho{L}}=\frac{S_{1}+S_{2}}{\rho{L}}。所以有\frac{1}{R_{1}}+\frac{1}{R_{2}}=\frac{1}{R}。更一般的情况是,\frac{1}{R}=\frac{S_{1}}{\rho{L}}+\frac{S_{2}}{\rho{L}}+\frac{S_{3}}{\rho{L}}+\cdots=\frac{\Sigma{S_{i}}}{\rho{L}}=\Sigma{\frac{1}{R_{i}}}

而对于n个相同的电阻并联,等效电阻R_{p}=\frac{1}{n}R_{0},这样有限的电阻可以看成是无限多个无限大并联而成。比如1是有2个2、3个3...n个n并联。

比如计算\frac{1}{2}\Omega\frac{1}{3}\Omega并联等效电阻,方法为\frac{1}{2}+\frac{1}{3}=\frac{1}{5}\Omega。再如3和6两个电阻并联,\frac{6}{2}+\frac{6}{1}=\frac{6}{2+1}=2\Omega(并联中3相当于2个6)。由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电阻并联公式\frac{R}{n}+\frac{R}{m}=\frac{R}{n+m}\frac{R}{n_{1}}+\frac{R}{n_{2}}+\frac{R}{n_{3}}+\cdots=\frac{R}{\Sigma{n_{i}}}

在串联电路中6等于2个3,3与6串联是(2+1)个3为9;而并联电路中,3相当于2个6,3与3并联,(1+2)个6并联为2。也就是说电阻串联需要分母通分,电阻并联需要的是分子通分。电路中1是由无穷多个无穷小电阻串联,1也是由无穷多个无穷大电阻并联。一个1包含无穷多个无穷小,可以看成无穷多个无穷大...很哲学呀。

对于规则2,不仅电阻的并联,等额定电压电器串联后总电功率的运算和加热时间的运算等都满足。比如(220V,120W)的灯与(220V,60W)的灯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总功率的计算就满足\frac{120}{1}+\frac{120}{2}=\frac{120}{3}=40W,再如某热水器单独烧水一壶水的时间为30分钟,另一热水器单独烧开同一壶水的时间为15分钟,并联两热水器后共同烧水的时间计算可以按照\frac{30}{1}+\frac{30}{2}=\frac{30}{3}=10分钟。具体的可以参考以前的一篇电功率计算的一种方法

那什么物理量的运算会满足规则3呢?想来平均速度的运算和平均密度的运算就满足。

\overline{V}=\frac{X}{t}=\frac{\Sigma{X_{i}}}{\Sigma{t_{i}}}

\frac{X_{1}}{t_{1}}+\frac{X_{2}}{t_{2}}=\frac{X_{1}+{X_{2}}}{t_{1}+t_{2}}\frac{X_{1}}{t_{1}}+\frac{X_{2}}{t_{2}}+\frac{X_{3}}{t_{3}}+\cdots=\frac{\Sigma{X_{i}}}{\Sigma{t_{i}}}

\overline{\rho}=\frac{M}{V}=\frac{\Sigma{M_{i}}}{\Sigma{V_{i}}}

\frac{M_{1}}{V_{1}}+\frac{M_{2}}{V_{2}}=\frac{M_{1}+{M_{2}}}{V_{1}+V_{2}}\frac{M_{1}}{V_{1}}+\frac{M_{2}}{V_{2}}+\frac{M_{3}}{V_{3}}+\cdots=\frac{\Sigma{M_{i}}}{\Sigma{V_{i}}}

以上的方法耐心体会联系,如果使用恰当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不过等式仅仅是物理结果上的等,考试的计算过程课不要直接用呀。

17

所谓有“理想”的教育者大可以区分为视“理想教育”为个人理想的和践行“现实教育”实现个人理想的,这是“理想的教育”与“教育的理想”的不同。

时下,理想教育的践行者更像是三九天穿裙子,或许是种行为艺术,不过未必美了别人,受冻的却一定是自己;时下,那些固守着传统的,更如草木已换绿装,自己非要裹着那厚厚棉服的,汗流浃背也不舍得脱下一件...时下已是初春,适当增减衣服吧。

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超越他的环境及出身,进步是不够的,非要进化不可,那样大业,岂能人人做到。[?]”这让我联想到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有三样东西是及其坚硬的,钢铁、钻石及认识自己。”(There are three things extremely hard: steel, a diamond, and to know one's self. Benjamin Franklin)现在觉得应该补充一句,它们坚硬的程度是递增的,而硬度的极限应该是“改变自己”。这也是传统教育的悖论。

15

不知不觉的,这几天过了好几个节,有错过的,有被提前过了的,更有期待的...
@3.12植树节(1979年邓小平提议,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也没见有人有去野山坡树木,不过我在教室里树人来着。给学生示范动量缓冲,从讲台上直着腿下来差一点崴了脚,而学生从容地从讲桌上跳下来,冲着关切的我说“我的鞋气垫好”。下次就和他光着脚比...


@3.14圆周率日(MIT提议,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每年3月14日为圆周率日)
有人说要在3月14日1点59分27秒庆祝一下!还有人说要找个阴历的日子纪念一下念祖冲之。抽空也找个地方整个π补上...这一天也是愛因斯坦的生日。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962年3月1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国会提...)
早上校会听顾同学的演讲才知道3.15的来历...同事抱怨自己家的炉灶、房证...感慨没有时间维权...其实时间不是问题,而国人要维护的岂止消费品的权益呢。
@9.15民主日(2007年11月8日,联大会通过决议每年9月15日举办国际民主日活动)
... ...
@9.10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每年的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全国政协委员张树华叫兽建议“教师节”改名“教育节”,理由是“教师节”变味成“送礼节”。如果这样的逻辑也站得住脚的话,那我提议,为加强廉政建设,强烈建议成立一个“官员节”。

@10.4世界动物日(源自19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圣·弗朗西斯的倡议)
都说本命年难过,没想到东北虎还真的就在虎年遭了难。以前多少也有点被埋没的牢骚,眼下来看自己还是要好好珍惜呀。稀缺不如东北虎,威猛不如东北虎...百兽之王?沈阳这嘎达就不信邪,不服饿死你小样的...未来我是不敢再憧憬了,眼下的我只有知足万分地先感谢国家、感谢政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