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Freeman Dyson:You ask: what is the meaning or purpose of life? I can only answer with another question: do you think we are wise enough to read God's mind?
“(上帝)知道事实,不过他不知道这个版本的事实。”
@qiusir:阅读是一种不失体面的攀附。
@qiusir:开读Freeman J.Dyson的《宇宙波澜》,读到其中E.Nesbit 1910年的一段话,“这里有一条可怕的法律---它的制定像次失误,却依然被实施:一旦任何人申请一部机器,他就不得不一直保留使用它。”从自己的体验讲,一旦得到了期望的苹果电脑和汽车,“就得以一种恒久的方式与之纠缠不休”。这也和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农业革命是一桩骗局的观点相关,人得到面粉也就开始被小麦奴役,拓荒、耕种、施肥、浇灌...
@qiusir:“一种消极避世离群索居的美德,没有实践过,没有被呼吸过,也从未出征去面对它的敌人,我实难恭维。”这些话写在300多年前,作为人类经验、希望和悲剧的纪念碑,仍然屹立如初。在弥尔顿的诗中,在他为出版自由进行的斗争中,在他长年致力的反君主制的事业中,在他的失明、他的政治上的一蹶不振和撰写《失乐园》并获得的最终救赎中,这些话都在回响。#《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
没有例题的教材和有例题的教材的区别,就跟学习读一门语言和学习说一门语言的差别一样。我是想说爱因斯坦的语言的,所以我一道一道地做那些题目。早上六点开始,晚上十点结束,中间很短的时间用来吃饭。一天平均14个小时。我再也没有如此享受过(这样)一个假期了。
(母亲)警告我,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会毁了身体,烧坏脑筋。父亲也央求我,让我匀出几个小时,停下计算,帮他干点沟渠里的活。但是他们的恳求只能让我更加顽固。我恋上数学,心无旁骛了。我知道那些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才15岁而后在1917年和1918年进入战壕的男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无论有多少可能性,我都没有多少年头可活了,不作数学的每个小时都是可悲的浪费。(戴森回忆自己小时候学习的紧迫性很像是伽罗瓦决斗前写下的“我没时间了,我没时间了。”)
每个人都因为自私的雄心而被诅咒永远不会拥有友谊。
“世界的永恒奥秘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
愤怒是创造性的,而沮丧则是一无所用。
@qiusir:读完《宇宙波澜》,很同意《新共和》的荐言,戴森用他独特的幽默、深刻的自省以及敏锐的洞察,向我们娓娓叙说科学与人类发展的故事...

在战争的废墟和骚乱中,在完全孤立于世界其他部分的处境中,朝永振一郎在日本维持了一个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学派,这个学派在那个时候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领先。
“他比无论施温格还是费曼都更擅长谈论思想而不是他自己。关于他自己,他也有足够多的东西可谈。他是个格外无私的人。”
“从一个疯狂的世界出走,人能够去哪?绝望的另一边的某处。”艾略特
科学的一个特别美丽之初就在于,看起来大相径庭的观点,在后来如果用更广的视角来看,都是对的。

波尔说“一句正确的话的对立面(反面)是一句错误的话,但一个深刻真理的对立面,很有可能同样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真理。”

在讲座中,他的理论是已经切割好的钻石,炫目耀眼。而我在和他讨论时,我看到它未经加工的样子,那是在他开始切割和打磨之前看待它的方式。
@qiusir:“我本会在你脚下铺开我的衣裳,但我一贫如洗,我只有我的梦。我已在你的脚下铺开我的梦,轻轻地踩吧,因为你踩着我的梦。”在《宇宙波澜》里再读到叶芝的这段诗,马上起身去室外拍那挂满了梦的树...
@qiusir:我觉得这句诗应该是枫树对树下的鸟儿说的,也像是老师对学生的话:孩子,认真过你的生活吧,别忘了,你脚下踩着的是老师的梦...
@qiusir:如果说随手拍下身边的风景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失望而从局部寻求完美的一种慰藉,那随手记录生活的点滴一定是源于对社会环境的整体失望了。可一想到尼采“自然最小的部分已是无穷” 的话,也就马上感受戴森提到的“肤浅的乐观主义被同样肤浅的绝望所取代”...


艾略特也去奥本海姆那的高等研究院访问过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对物理学,奥本海姆有一种天赋和持续一生的热情。当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很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同意给他们研究院教授的席位。
“你狭隘的思想造就的沙质绳索。”
@qiusir:读弗里曼·戴森的《宇宙波澜》很过瘾,午间放弃和那几个人没啥话的人打球而留在办公室里读书,现在看根本谈上不上是一种选择哈哈...
@qiusir:弗里曼·戴森在两本书里都提到年少时和妈妈散步,妈妈引用奴隶剧作家Terence的话开导他的片段。《一面多彩的镜子》里“我是人,我绝不自异于人类”,《宇宙波澜》里“我是一个人,人间的一切无不与我息息相关”。英文大概是“I am human, I consider nothing human alien to me.”这话不仅适用于痴迷微积分解题的Dyson,“不要失去人的本性”也是对每一位急于追梦的少年的关键忠告...
官僚政治是一种肮脏的游戏,哪怕是好人赢了的时候。
在对炸弹和血腥恐怖的追逐汇中,媒体只是在反映公众的病态品味。一种对暴力的痴迷,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本质上讲,我们并不比1900年前经常到罗马斗兽场观看角斗士将对手砍成碎片的那些人好多少。
17世纪对败坏灵魂的书籍的精神传染性的恐惧,和20世纪对病原细菌的生理传染性的恐惧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
既然他的同胞的肤浅的乐观主义现在被同样肤浅的绝望取代...
@qiusir:抽空看了下《泰坦》,外形想到《阿凡达》,也有点《水形物语》前传的意思。马上找来《宇宙波澜》又看了下这段:“人类理智和生存的长远威胁来自生物学而非物理学方面。氢弹可以简简单单就摧毁我们的文明,但是它很难将我们这个物种消灭。与蓄意扭曲或变异我们人类基因的问题相比,氢弹几乎就是个简单问题。核战争并非我们能想象到的最大恐惧。”
确实会有犹豫的时刻,“我敢吗?”“我敢吗?”转身缓缓下楼的时刻,我的头发中间秃了一块...我敢,在宇宙里掀起波澜?T.S.艾略特

update(2018.11.26)
马修·梅塞尔森的目的是,为将来建立一种思潮:唯有能够强化我们人之为人的本质,有关生命过程的深入知识才能够被使用。
@qiusir:看了《毒液》想起今天转基因人的新闻,马上找出《宇宙波澜》,“人不能扮演上帝的角色却能仍然保持理智。”“如果物理学家们最初拒绝推动核武器发展并且劝告他们的政府销毁核武器库存,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和物理学家们不一样,在历史审判的围栏里,生物学家们清清白白地通过了首轮审判。”

12


《教学勇气》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Parker J. Palmer
@qiusir:监考这两天在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剩最后一章和十周年纪念版后记,实在读不动了,估计是划线累着了...
@qiusir:有些书要趁早看,老了就学不动了,而有的书要有一定(教学)阅历之后才能看懂。这本书属于后者。
十周年纪念版前言
凡具智慧的传统都极力倡导要我们活在“永恒当下”的真实中,而不是活在曾经如何或者可能如何的虚幻中。然而,若没有过去和将来作为素材和源流,无论作者拥有多么丰富的记忆和想象力,都是不可能写作的。
个人与其专业不能分离。
太多的公立学校的教师不得不在令人气馁、饱受压抑,甚至是残忍的条件下工作
他们每天要跟那些为社会病态所伤害的孩子们打交道,而且除了他们没有谁决意医治这些社会病患。
我曾凭直觉预感,教育将更加痴迷于外在的价值,从而挤掉支持教师和学生内在生命价值所需的空间。

杜威...认为智力测试就像他家去市场卖猪前的准备一样。为了算出猪的卖价,他的家人把猪放在跷跷板的一端,在另一端堆砖头,直到平衡。杜威说:“然后,我们又设法去算出那些砖头有多重”。但我们任然不知道这些砖头的重量。
(很多事)我们都心里有数,但一到公众场合,我们就不肯说出真相---真的,我们还主动否认呢---就这样我们持续不断地屈服于制度的虚幻错觉,即人心的逻辑与真实世界的运作是不相干的,真实世界的运转必须产生出硬性规定的“底线”...
Continue reading »

29


Neil Postman 从“娱乐至死”的题目上我应该是不会去看这书,从Laura分享的只言片语中觉得很新奇,遂买来中文版...
原本计划用一天的空闲看完,中间被打断,还好第二天也不忙就读完了,今天抽空简单摘录:
(1985)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人们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qiusir: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谁?
@qiusir:“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意图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读者 上看到西塞罗说在公元前的话,而今天的状况似乎比两千多年前更严重些,查看古罗马的政治体制,似乎印证了我之前的偏见。
@qiusir:今天在Neil Postman的《娱乐至死》上再看到西塞罗的这句话。推荐短文里还有萧伯纳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赖不理智的人
前言: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
@qiusir:《求师得·拾年》(P188)网络上的“勤”就是多动一下手指,想知道什么就会知道更多;网络上的“懒”就是手指动个不停,即便是无趣也被有趣地分享。莫非无度的勤劳就是懒惰?[?]
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1媒介即隐喻
与其说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表演艺术。
我们没有人拥有认识全部真理的才智,即使我们相信自己有这样的才智,也没有时间去传播真理,或者无法找到轻信的听众来接受。
媒介即信息
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我们学会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被取代了。
人们说出的话不仅听得见,而且看得见。
用书面文字记录哲学观点,不是这些观点的终结,而是这些观点的起点。
“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象,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
@qiusir:关于文字浓缩的想法很久前自己也有过独立体会,只是在读赫拉利《人类简史》前没有意识到文字的对于人想象世界的创造性功能。“文字的时光隧道”[?]、“文字是什么”[?]...
有什么比把问题诉诸文本时的沉默更奇怪的呢?有什么比向一个无形的读者倾诉,并且因为知道一个无名的读者会反对或误解而修正自己更玄妙的呢?
12世纪眼镜的发明不仅使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了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眼镜的出现告诉我们,可以不必迷信天命,身体和大脑都是可以完善的。我觉得,如果说12世纪眼镜的发明和20世纪基因分裂的研究之间的某种关联,那也不为过。
Continue reading »

13

@qiusir:今天在办公室基本读完了芭芭拉的那本针对数理的《学习之道》(之前读过双料冠军乔希的《学习之道》),书房里那本《学以为己》也快翻完了上册,床头kindle早该充电了,断断续续读《钢铁病菌与枪炮》...


A MIND FOR NUMBERS Barbara Oakley
"learning how to learn"
@qiusir:"A good teacher will leave you educated. But a great teacher will leave you curious. Well, Barbara Oakley is a great teacher. Not only does she have a mind for numbers, she has a way with words, and she makes every one of them count." #A Mind For Numbers ​​​​
@qiusir:尼尔·桑德里森(ebay研究实验室高级主管):“我曾就读的学校并不入流,很多学科都没有合适的教书人选。但无论我遇到怎样的老师,我总是专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那或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抑或只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微笑。这种积极的态度使我对老师心怀感激,并在课堂上保持着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同样的态度也推动了我之后的职业生涯。直到今天,我依然经常主动从我的同事或上司身上寻找灵感。”另,要不是觉得《学习之道》封面设计太差去年就看了……
@qiusir:先前知识会在我们学习新知识或相关内容的时候帮助我们,但是先前知识也会成为障碍,因为它让我们更难在图式中做出改动。这个现象十分明显,从学生对物理概念错误的执念就能看出来,这执念对任何改进建议充满抗拒。另一方面,对学习者而言存在一个悖论:现行观念可能会形成一股抗拒概念转变的力量,但它们却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框架,学习者可用框架来解释或理解新的、潜在的矛盾信息。#A Mind of Numbers

@qiusir:陈鲲羽说,在育才时理科确实学得比较深,虽然有些知识高考用不到,但到了大学优势非常明显,“很多同学还在破解难题的时候,育才人已经在各领域崭露头角,学哥学姐都非常优秀。”

@qiusir:(题海战术会让教学中出现能力错觉,学生看起来学得更快其实忘的也很快)研究结果显示出了为什么老师和学生容易轻易使用那些从长远看来反而效率更低的学习策略。学习时我们非常关注学习方式,我们喜欢采用那些让我们学得更轻松更快的策略。整组练习或题海练习就有这种效果。然而,为了让记忆有更好的长期表现,我们应该使用间隔和穿插的练习方法,但是在学习中,这个过程会显得更加艰巨。穿插学习法会增加学习之初的难度,但因为它让长期记忆效果更好,所以会更可取。Roediger and Pyc 2012


@qiusir:根据估测,80%-90%的大学生处于拖延状态……大约75%认为自己是拖延者……几乎50%的人有持续的拖延问题。拖延的绝对总量是巨大的,据学生反映,拖延状态一般要占日常活动的1/3,通常是发生在睡觉、玩耍或是看电视的活动上……更有甚者,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除了出现在大学期间,拖延现象也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它长期影响着15%-20%的成年人。Steel,2007

@qiusir:早在1899年,才华横溢的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在他经典的Talks to Teachers on Psychology一书中写到: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恶补”是多么不可取了。填鸭或恶补是在考试前通过大量密集训练来记忆事物。但这样学到的知识,却几乎无法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同样的事物会在不同日子里、不同背景中重演,阅读、背诵、反复查看、再联系其他事物并回顾,然后这个事物就这样很好地嵌入了你的思维结构中。这就是为什么你要给你的学生强调让他们习惯于不断运用。
@qiusir:现代神经学之父卡哈尔不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小时候因为不守规矩挨过父母的饿、挨过老师的揍,大人眼里的他又可笑又荒唐…和众多远比他聪明的科学家共事,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毅力(资质平平之辈的优秀品质)、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谦虚认错的态度。后来回忆说,他的老师在能力好坏的认识上,看起来可悲得离谱。反应快被等同于智商高,记得住被等同于能力强,服从即品行端正。卡哈尔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甚至今天的老师是怎样就轻易地低估了学生,学生又是如何低估他们自己的。#A Mind For Numbers

@qiusir:我生下来就没有耳道,所以听不见。在学习的时候,摘下助听器,我反而能真正集中注意力!我爱死我这先天不足!我一年级的时候,测过一次IQ,90分,我倒是兴高采烈,我还以为自己达到了优等水平……生物学教授,佛罗里达大学年度最佳教师,若干新病毒共同发现者 Bill Zettler
@qiusir:对大多数人来说,学数学或科学依赖于两个过程:一个短暂的学习期,这是“神经砖块”垒砌的过程;二是学习期之间的间隔,就是“思维水泥”凝固的过程。这样的时间节奏意味着,能否掌控拖延症对数学和科学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而拖延问题在学生中恰恰又实在太普遍了。令人痛苦的是预感本身。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乱翻书 《学习之道》


@qiusir:正看有关拖延症的部分,以前学生来看老师,悉尼大学读研的高同学的体恤哈哈……
@qiusir:拖延症不仅可以作为技不如人的借口,甚至会成为虚荣心的温床。我做完了实验报告,参加了市场调差之后,昨天才开始备考的。当然啦,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有这么多事要忙,这样已经很不错啦。更有甚者,哪怕是那些努力学习的人也会误以为拖延能让他们显得精明能干:我是昨天一晚上补完期中考试内容哦!
@qiusir:“随着你所接触的数学和科学领域越高深,掌控拖延就越发重要。”

​@qiusir:
7月2日 09:47 来自 求师得iPhone客户端
如果你想要熟练掌握材料,以此考出好成绩或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思考,你就必须让它们牢牢地钉在记忆里。以创新方式合并组块的能力,为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奠定了基础。(Henry Roediger 2012)“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在特定领域记性创造的前提。若未掌握一套全面的知识概念,一个学生不可能在任何一门学科得到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任何科目的知识概念与创造性思考并不是必然对立的,两者是共生关系。” #乱翻书《学习之道》论“死读书”的必要哈哈。

10

求师得教师团队广州考察曾蹭过焦建利教授的讲座,郭莹老师第一时间买了这本刚出版的《慕课和全球开放教育》,开学初粗读了一遍,简单摘录下印象深的部分,以后求师得数位学习的推进和总结需要很好参考...
求师得数位学习的《数字讲述》课程是得到休斯顿大学Bernard Robin教授的授权,本书就有他与合作者一起的第16章《系统设计与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慕课开发》...


开放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教育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空间。
我们都知道,不存在一个理想的教育模式。开放学习者需求、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就业能力和素质发展、开放学习服务、开放教学效果
“开放的空间替代了开放的观念,实体的学习中心替代了学习中心说,极具讽刺的是开放教育最终被鉴定为失败,甚至因为被扭曲,它从未被大规模推广过。”Altwerger 1987
如果2012年是慕课元年的话,那我们离从慕课狂热到慕课憎恶的这样的时刻就已经不远了。
如果说2012年是慕课元年,那么2013年就是反慕课元年。
日本的开放大学成立于1983年,直到2007年,才以英文University of Air为人所知。(从电磁波传播的角度,University of Vocuum更贴切吧)

OpenupED的共同特征
1向学习者开放、2数字开放、3以学习者为中心、4自主学习、5基于媒体的交互、6多种认证的选择、7注重质量、8多元化

开放式教学
1入学开放、2时间自由、3自由的空间、4自由的学习进程、5开放的学习过程、6面向所有人
“灯塔永远为人导航”“容纳十万人的教室”
“课程中使用的内容要么是原创的,要么是得到授权的。”
我最喜欢Michael Keppell的“开放世界中的个性化学习”这一章,把(一)个性化学习数字素养分为三个层级:“1.数字能力,知道如何使用数字工具和设备;2.数字熟练程度,能够很习惯地使用数字技术,并将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学习、教学和实践中;3.数字设计,包含数字能力和数字熟练度,同时还包含了学习者即设计者这一理念。由学习者产生的内容包括媒体的设计,比如视频。”学生参与课题设计和助教的求师得数位学习也算是在数字素养第三层级上实践几年了哈...
(二)个性化学习的无缝学习:1、校园学习,学习者习惯在校园的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学习;2、虚拟校园学习,学习者习惯使用网络学习以及混合学习,同时习惯使用社交媒体;3、在任何地方学习,比如火车上、咖啡厅以及远程学习等。学习者需要具备学习空间素养。
(三)个性化学习的自主学习:1、支架式学习者,教师通过提供脚手架等形式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并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习者自身。学习者开始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2、策略性学习者,学习者开始管理自己的学习,学习者采用不同的策略推进自己的学习;3、自主学习者,学习者能够评估自己的学习表现并调整自己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制定决策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者最终成为自主学习者。
(四)个性化学习的以学习为导向的评价:1、真实评价,教师通过提供脚手架的形式来支持真实性的评价。同时,学习者参与到这种评价中来;2、协商评价,学习者与教师协商评价的方式。学习者在同伴互评或者小组任务中协商各自的角色;3、自我评价,开始把反馈当前馈。学习者自主选择作业的提交形式,比如纸质或者多媒体形式等。学习者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
(五)个性化学习的终身学习:1、短期学习,关注当前课程。同时,教师使学习与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2、以未来为导向的学习,将个人目标与课程与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认识到自己知识层面上的不足并通过徐色系进行丰富完善;3、做个学习者,学习变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更加重视全方位的学习。
(六)个性化学习的学习路径:1、指定的学习路径,学习者遵循指定的学习路径;2、灵活的学习路径,学习者可以选择一些选修课;3、开放教育路径,学习者可以自由指定学习路径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个性化学习者要在日新月异、琢磨不定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端正的态度。学习者需要具备数字素养,懂得无缝学习,也要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这个日益琢磨不定的时代,获得数字素养是个体能够保持其生活形态的一种手段
此外,学习者需要参与评价,接受终身学习,在其学习路径方面有发言权。学习者也需要做“混沌世界中的引航员”,以便成功地应对日新月异的学习环境。

觉得本书虽然谈不上厚重和深刻(主要是我读浅读和资质局限导致的片面),其更大优势是全球的宏观视野,都有日本、菲律宾等国的内容,中国的教授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