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尼采的智慧》尼采自我哲学解读(我认为这套书是粗制滥造的(还读了罗素的智慧那本),很好奇那个刘烨编译的统一署名是个什么工程呢?网上看似乎很多这种资料综述不如的书。)
@qiusir:“让每个自己成为上帝”这难道不应该成为教师的信条吗?!
尼采认为普通人是粗制滥造的产品,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
“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没有读到过先哲的幽灵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有的书读过和没有读过是不一样的)
人和树原本一样。他愈是想朝光明的高处攀升,他的根愈是会挣扎向下,向地里,向黑暗,向深处---向罪恶。
对任何人而言,一个高贵者总是有碍于他的。
对于善良的人,高贵的人也是一种障碍,甚至他们称他为善良,仅仅是想以此为借口将他撇开。
高贵的人们一旦失去了他们的最高尚的希望,他们便会诽谤一切高尚的希望。
别放逐了你精神中的英雄,且将你的最高希望永远保持神圣。
人类是一条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条横过深渊的绳索。命令比顺从更困难。
肉体是一个大智慧,一个独具一义的复合物,即是战争兼和平,亦为羊群兼牧人。
你所走的是追求自我的路!因而你可能遇见的最大敌人仍是你自己,你应当随时准备自焚于本身的火焰中,倘若你不先化为灰烬,将如何能获得新生呢?!最容易欺骗你的是你自己,你自己才是你的最大敌人,但另一方面,我们要善待自己,做自己的朋友。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何不就是我们与自己的纠缠呢
同情只会让人最后变成一个病态、忧郁的人。
人真的有天赋吗?没有,天赋不过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练习、掌握、通话、经验。
学习就是自己使自己有天赋---不过学习并非易事,不能光靠愿望;必须善于学习。(学习使人成为自己的上帝)最高贵的窃贼
鸵鸟跑得比马快,但它还是会把头插入沉重的地里---不能飞翔的人便是如此。
要想飞翔的人必须先学习站立、慢走、快跑、跳跃、攀爬和跳舞---他是不能一下子就飞起来的。(心生彩翼头带王冠,尘世灰行)
而我也要自行装扮一番,然后混坐在你们当中---这样我便能和你们融为一体。
你几时见过一条龙因为中了一条蛇的毒而死的。
我亲爱的朋友们,我不喜欢那些慈善者,因为他们以同情别人为乐---他们太缺少羞愧之心。高贵者绝不使人受窘---而他自己却往往在苦难者的面前感到无地自容。
充满爱心者若不能超越他的怜悯之情,则将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
为乐不和那些出卖权力的卑贱者、舞文弄墨的卑贱者和迷恋淫乐的卑贱者同在一起。我将自己装扮成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残废者。
世界上,只有强者才应该具有同情心,因为只有强者的同情心才有价值,而那些受苦难者是不应该有同情心的,那些鼓吹者也是不应该有同情心的,因为同情心于这两者没有任何价值。
人的个性是人自身能力的反映。
有一件事是不可缺少的,那便是:人应当做到自己满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当我们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区别很大时,我们甚至完全不会感觉不公正,例如,我们踩死一只蚂蚁而不会感到任何良心不安。
一个人在大都市里就像在沙漠里一样地孤独。每个人都以奇异的眼光看着你,且用自己的尺度来评价他人的好与坏。(多年前喜欢人群是我的沙漠这样的话)

教育总是用一连串的利诱去铸造一个人的思想,以此来指导他的行动,并日久天长地反复教导,最终形成一种模式。一旦当这种模式在某类人身上变成了一种习惯时,便彻底地控制了这个人。
你当舍弃自己,并将自己当做牺牲品一样地奉献出来。
尼采认为:有同情心的人士可悲的,因为同情心会使你不再想到自己。他认为人们将有同情心称为善,把无同情心称为恶,这知识一种道德的时尚,有它自己的流行期,且是相当漫长的流行期一样。他坚决反对人需要同情心的观点。
美德即是灵魂的健康。
关于生死,叔本华曾有过精妙的论说: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死亡与他无关,一个人死了的时候,便也不复存在于地球上,死亡更是与之无关。
智者说:虚伪是人的本性,从人会咿呀学语时起,虚伪便开始作怪,人所表现出来的良知大抵都是虚伪的变种,就如同生存是死亡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一样。

十二 20


《身份的焦虑》Alain de Botton(全天没课...来到单位来整理读书笔记,咖啡作伴,效率很高。)
我的作品在中国(这部分在《旅行的艺术》中已经读过,还是要独立地再整理一下,并且好奇两次整理的有什么不同。)(文人可不是简单辞藻堆砌或是大篇幅引用,更主要的是对人性人生的深入思考,某种程度上,和科学家在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被世人区分为文和理)
写书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搞不懂为什么他的大著地球人没有人手一册;另一种则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竟然有人肯巴巴地花钱买他的书而且认真读过。(我觉得这两种人是一种人的两种状态吧,第一种没准是第一次写书的呢)
要想附庸风雅、假充聪明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儿了,你只需故作高深,人人弄不懂你就成。
有一种观念认为好书就不该(没义务)对任何人有用处,为艺术而艺术吗---并非为了实际的进步或是事业的成功而艺术。
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关于读书的感受,斋藤孝提到贤者森林,而才子直接比喻成爱人)
这些书能有效地防止我们因自觉并不完全属于人类大家族而滋生的伤感情绪:我们觉得孑然孤立,谁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于是油然而生。
“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马塞尔·普鲁斯特
@qiusir:看书是个奇妙的过程,有时想,要早看到这书自己会少走一些弯路。也会反思,或许正是走了那些弯路才看到这些内容吧。很多时候,看书像是照镜子,不仅审视现在,也能回顾过往和透视未来。年末了,抓紧时间再多读一本...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我一直以为我读书也是有这样的功利想法,看到这可以坦陈了。)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14


很喜欢高1.5赵润祥在物理学案扉页上引用罗素的一段话,从书房里翻出这本发旧的《罗素的智慧》,其实这书更确切的名字应是“罗素道德哲学解读”,刘烨编译应该改成“资料综述”,最开始分不清哪些是罗素的话,哪些是编者的话。很巧合的是Russell大我100岁...

农耕文明之所以比渔猎文明伟大,是因为渔猎的快乐是现在时的,你做什么事情,现在马上就有回报,农耕文明则是将来时,用自己今天的付出,换取“遥远”的快乐。

现行的道德是功利主义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则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迷信是道德准则的起源。
任何一种对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乐,都应得到珍视。
自由永远是人类生命中象征美好的花朵。
幸福必须是一种努力。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容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凭借这些情爱与兴趣,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情爱与兴趣的对象,他便获得了幸福。


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意大利的小诸侯,在临终时,神父问他时候有需要忏悔的事。他说:“有一件事我得忏悔。有一次,国王和教皇来拜访我。我带他们到我家塔顶观赏风景,然而,我却忽略了将他们从塔顶推下去的机会,要知道,这个机会能给我留下不朽的名声。”
恐怖并不是坏心的唯一来源,嫉妒和挫折也能产生坏心。在性方面受挫的男人或女人往往嫉妒心极强,这通常采取对较幸运者进行道德谴责的形式来体现。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10


看《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过程就很好奇小卡尔·威特的发展,我想起了匈牙利的波尔加姐妹。但怕影响到看书的态度,看完后才去检索...Karl Witte
很庆幸我没有一开始就去怀有质疑的态度去阅读,即便有所争议,但不妨碍我们思考自己的教育态度和策略是不是就是那对立面。
(作为牧师)下面谈到的一些观点可能与我的教义格格不入,这无疑是不得体的,而且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我决定将我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忠诚地写出来,因为我对当下流行的教育思想不仅表示同情,而且站在与之完全相反的立场上。我认为,这有这样才能显示我对上帝的忠诚。
小卡尔1800年出生(老卡尔52岁),8岁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三角术》;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孩子最终成为英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取决于他从出生到五六岁时的教育。
卢梭强调天赋,认为人的命运由其天赋优劣决定,而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与此相反,斐斯泰洛奇则几乎视环境的作用为万能,天赋的差异则显得微不足道。
用严厉甚至牺牲幸福生活的方式来迫使孩子成长,这是一种极端行为。另一种极端行为就是放弃任何努力,听任孩子自然发展。
人如同瓷器,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黏土,施以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幼儿是成人的母本。”
儿童的智力就像曙光,必须要在这一曙光出现的同时开始对其进行教育。
教育至少要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进行。
德国有句谚语,“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哈哈,那猪肉真的就别吃了吧)
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
“想象是人生的皮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骨骸。”
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学习知识只是手段,让孩子通过学习知识去开发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各种能力和素质才是关键。
@qiusir: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里有这样一段:有一次,一位父亲骄傲地对我说,“我儿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一天,他把妈妈放在碗橱里的菜吃了,还把剩下的抹到猫的嘴巴上。”哈哈,好在还有乔治·华盛顿诚实的故事流传,要不都以为西方的政治家都是骗子呢……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04


微软的市值超过了苹果,是时候把萨提亚·纳德拉的书再整理一下了哈哈...
hit refresh 予力众生,成就不凡 Empathy 同理心 Mindset 思维模式 Growth Mindset Fixed Mindset
每一人,每一组织,达到某一临界点时,都需要点击刷新!
@沈向洋:萨提亚“以人为本”的方法论的核心是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
@qiusir:断断续续读完了鄒老师推荐的微软CEO 纳德拉的《刷新》,过程愉快,不乏沉思甚至感动。“动力织布机是在1810年发明的,但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这个发明花了35年的时间才转变了服装行业的面貌。”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行业的转变还缺什么、还要等多久…… ​​
如果我们能够把个人的相信的价值与公司的长处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几乎就可以攻无不克。
只有经历过人生起伏,才能培养起同理心;要想不受苦守难,或者少受苦受难,就必须接纳无常。
“未来走到我们中间,为了能在它发生之前,就先行改变我们。” Maria Rilike
海得拉巴公立学校,如果你喜欢物理,那你就学物理;如果你觉得科学过于乏味,想学历史,那就学历史。在这里,你感受不到那种强大的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那个放弃绿卡的家伙。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