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left \lfloor {\pi ^e+e^{\pi}} \right \rfloor )^2
松浦弥太郎 台湾版
写在前面:该把什么视为人生终点?又该把几岁定为人生巅峰?你的人生现在才开始。人生的巅峰在七十岁。
依赖别人是相当难受的事。到了七十岁还是能持续对他人付出。
赢取人生奖牌,就从四十岁开始。(成熟晚的我,哈哈哈,从五十岁开始担负起抚育自己的责任,开始我的第二人生)
一章:四十岁是一年级生
愈见韵味的人生,梦想才正要实现。
如果你是不停往前动的人,请暂时停下脚步,再度思考清楚你的目的地。(告诉你努力过了火的人是你的贵人。)
我要开开心心地活下去。
就在今天,暂时停下脚步,为“全新的自己”庆生吧,以崭新的心情迎向人生,就是你的第二次诞生日。(我的第二人生开始于2022年10月6日。)
目标定在耀眼的七十岁
闪闪发亮的一年级新生。
持续求知也等于为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做准备。
意识到人生巅峰等于意识到人生终点。
一旦定下耀眼的七十岁的目标,就要同时做好面对人生终点的心理准备。

封印三句话:
第一句,我不做这种事;第二句,抱歉,我不知道;第三句,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啊,我现在这样就满足了。

一路走来,坚持与开放的心态。
不再执着于累积至今的经验,随时做好准备接受新的事物,获得更多的成长,更加耀眼,而这份光芒将在日后成为身边的人的助力。
从毛毛虫蜕变为蝴蝶
我们在四十岁之前,都是为了变成毛虫儿努力,从虫卵孵化而出的那一瞬间起,便梦想着“我想成为黄黑条纹相间的毛虫”,“我想成为非常大的毛虫”而寻找着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然后到了四十岁的现在,身上的花纹并非憧憬的黄黑条纹相间,如今只是只在普通不过的一般毛虫,或者梦想没能成真长成大只的毛虫,如今只是只再普通不过的一般毛虫。没错,结果已经出来了,但这不过是“毛虫时期的结果”。
在四十岁时暂停下脚步,就是抛去毛虫的形体化位蛹,我们破茧而出,将一蝴蝶的形态迎向全新的开始。
绿色的毛虫说不定会成为闪耀着宝蓝色光泽的魅力蝴蝶,形体娇小的毛虫或会化成有着令人炫目的清澈翅膀的透翅蝶。
七十岁才开花结果也无所谓
只要人生还没有结束,就不存在所谓的“自己的最终成绩单”。
永远以初学者的心态面对每一天。
带着闪亮发光的一年级新生的雀耀心情,站上迈向七十岁前进的起跑点吧。
二章:“个人历史”是座宝山
做出个人年表,带给自己极大的安全感。(图·书记录大概就是我的年表功能吧。)
感谢之情正是人生的重要动力。
请将四十岁前的自己彻彻底底忘得一干二净。
让个人历史归零,忘掉过去的自己。然后体认到此刻所我握有的能力。
表达感谢之后,让过往归零。
三章:减轻行囊再上路。
从所有物当中找出重要的事物
(如此资质的学生适合车轮灌吗?如此车轮灌也成就了如此资质的学生?)
用心对待实物①服装仪容②健康管理③照顾牙齿
珍惜每个“谢谢”与“对不起”,让每个念头与话语都满怀真心。
四章:引颈期盼的七十岁
不是老化,而是陈年

我期待七十岁的自己,不是变老,而是变陈年vintage。

无法改变高度就努力培养气度。
“我啊,因为忘了自己本职是个乡巴佬,才会落得这个下场,你千万不要步上我的后尘···”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高度”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变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学历等等,即使生来比人差也无法再重来。那么与其试图遮掩美化,和不努力爱上原原本本的自己呢。
幸运的是,我们的“高度”虽然无法改变,“气度”却是能够培养的。往高处发展的努力就到四十岁为止吧,超七十岁前进的后半辈子,重点不妨放在气度的培养上。

拥有质感与智慧。
试着和很厉害的人交朋友。
我比较想和能够激励自己成长的人做朋友。

定出自己的格式
认清自己的高度然后努力培养自己的气度,这时最好能够
要是都无法精确安排自己的时间,也就无法定出格式了。
他关心的从来不是自己,而是时时刻刻体贴他人,耀眼的姿态令我敬佩不已。
怎么会有这么耀眼的七十岁的前辈。
give and take give and give.
大方地为他人付出。
向前辈学习大人的丰饶
有一天一定要把收到的大礼一分不少地回馈出去。
五章:从受转为施
虽然不是要鼓励谄世媚俗,到了四十岁了,我们是不是差不多该抛去自我的坚持了?应当优先考虑去做让多数人开心的事才是。
本着 Think Global, Act Local的精神
将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
六章:今后三十年的生活之道
七十岁是人生巅峰,是光耀灿烂的岁数。
不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做人们有需求、需要我帮忙的事。
学习外语让自己持续成长
如果每一天都能过得如此充实,不论到几岁,都会持续成长。
透过学习得到快乐和刺激。
浅显易懂,风格明快。(日本畅销书的特色?)
四十岁以后玩乐也是一种投资。
请把钱花在感动上。
透过杠杆的放大作用···
免费的东西是最昂贵的东西。免费的东西不碰。
不管发生什么都绝对不要变成弱者。永远不敢出赛的弱者是没有未来的,而失败者却拥有无限可能。
我甚至认为,胜利者和失败者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当站到起点的那一刻,两者都是一样的。
终章:用心地迎向人生终点
拥有多少可能性,不是由自己决定的。

03


导读
母亲虽然在康德13岁时便去世了,但是已在他的心里埋下“最初善的种子”。
康德在晚年还表达对该校“高度重视学生忏悔的决心”这种灵魂拷问恶反感。
1746年,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年,康德开始从事家庭教师的工作,并且一直工作到1755年。自嘲或许没有比他更糟糕的“高级家庭教师”了。
康德的授课风格是,自由谈论,夹带着笑话和好心情,但就内容而言是严肃的。他一再对学生表示,他们在他这里学习的不是哲学知识,而是哲学地思考,不是重复他人的思考,而是学会自己“思想”。“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是康德对每一个走向启蒙的人的要求。
(最像学生的老师)
终身未婚,“当我需要一个妻子时,我养活不了她;当我能养活得起她时,我已经不需要妻子了。”
当地居民甚至可以根据他每天下午出门散步的时间校对钟表。
康德在哲学领域带来了哥白尼式的转折,从根本上动摇了理论性认知的可能性,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的并非“原本的”现实,而只是现实的表象。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1779年,哈勒大学设立了德国第一个教育学的教授席位,而在此之前,教育学专业只是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卢梭的画像是康德工作室内唯一悬挂的画作。1762年夏天,为了阅读《爱弥儿》,康德还一度放弃了他有规律的下午散步。
“所有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康德认为人有一种双重本性,即既有经验的特性,受到自己的感官世界和动物本能的驱动;也有理智的特性,具备内在的自由和独立性,能够摆脱感官的束缚而采取道德行动。正因为如此,教育才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才有了发挥其作用的空间。
教育目的也有着双重性,即幸福和道德。
作为理智的生物,人的目的是道德,即为善而善。道德是最高的教育目标。道德是衡量教育行动的绝对尺度。
道德化不是通向某个目的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
教育中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既能服从法则的约束,又能发展出自由的能力,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展现身手,只有规则能给我自由。)
教育的目的不是约束,而是自由,约束只是通向自由的手段。
当道德惩罚不再起作用时,热门才可以实施身体上的自由。实施带有愤怒特点的惩罚产生不良的效果。要让孩子知道,惩罚的最终目标只是推动他的改善。
让孩子承受自己错误行为所造成的逻辑后果。
“人必须通过教育,方可成人。”“人们必须让年轻人学会,不是按照他人的标准,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教育的任务并不是让下一代适应当前的世界,而是让他们有能力根据人的理念和使命创建一个更好的世界:“教育技术的一条准则,尤其是那些制定教育规划的人应该注意的是,儿童教育不应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应以未来的更美好的状况为准绳,既要符合人性的理念以及全部的潜能来进行教育。”
(I Like ❤ Me )

出版前言1803年春季博览会

导论
人必须公国教育,方可成人。人是纯自然教育的产物。
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渐渐展现出其全部天赋。
野性游离于法则之外。
理念不外乎在一个经验中尚未出现的完满的概念。
(丘田桑)

人们摘下一朵报春花,所能得到的不过是一种颜色;若将它的种子进行播散,就会得到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花朵。

人性中存在着许多种子,我们的任务是,让天赋均衡地发展,让人性从种子中发出来,让人充分发挥他的潜能。
上天希望人能从自身中发展出善,它对人们说,“到世间去吧。我为你配备了向善的天赋,你要做的事发展着天赋,你幸福与否都取决于你自己。”

教育是一门技术,必须要经过许多代而臻于完善。
教育是人所遇到的最大、最难的问题。因为认识取决于教育,教育又取决于认识,所以教育只能积硅步循序渐进。只有通过经验与知识呗代代相传,继而被增砖添瓦,再度传承,教育方式才能找到正确观念。(我的教育观基本是从零开始,这是缺憾,同时也有其优势。)
书写需要经过多少教化,才使得人们想到文明人时,可以将书写的开端称为世界的开端。
一棵树孤零零地长在田野中,难免会长得树干盘曲,枝条散漫,反之,林中之树,因为旁边的树木与之相抗,才得以遒劲挺拔,向上寻求空气与阳光。
(审美的方式有变化,对于树木按照其本该有的样子生长会有什么不好?生长是一种妥协吧。和古人对话。)
任何一代人都无法给出圆满的教育计划,这是因为关键在于实验。
①只要孩子不妨碍别人的自由,比如大声喊叫或纵情喧闹,以至引起别人的不满,就要让他们在从小在各个方面获得自由;
②必须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自己让别人达到了目的,他们自己的目的才能实现。
③必须向他们证明,人们给予他们的约束能将他们引向自由,人们培养他们,以便将来他们能够自由,也就能够不依赖他人。
人们学会了衡量自己的力量,学会了呗别人所约束。

正文
最初的教育只是消极性的。也就是说,人们并不需要发展天性,只需要不妨碍天性就好。教育的技巧只有在锻炼中发挥作用。
规训不能是奴役性的,而是要让孩子始终感受到他的自由,只是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
卢梭说,“之前若无顽童,之后变无智者。
“快走,你这讨厌的家伙,世界对你对我都足够大了。”
儿童应该游戏,也应该休息,但也必须学习劳动。对技能的培养和对精神的培养一样都是有益的,但两种培养必须在不同的时间进行。
教育必须是强制性的,但绝不能是奴役性的。
低级能力单独来讲授没有价值。
例如,一个人有很好的记忆力,但却没有判断力,那他只是一本活字典而已。但这种负重驴也很有必要,就算它自己毫无建树,起码还可以运输材料,让他人能够有所为。
“我们记住多少,就知道多少。”
小说阅读会削弱记忆力,不要让儿童接触小说。
记忆力必须今早与理解力同时培养。
苏格拉底将自己称为听众的助产士。

很多人认为,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最惬意的时光。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是最痛苦的岁月,因为孩子常常处于管教之下,很难有真正的朋友与自由。正如贺拉斯曾说:“小家伙已承受和付出了很多,既流汗又受冻。”(这段描述就如对青春的赞美,罗曼罗兰说,“青春不是快乐的。人们总是说,它是幸福的年代。并非如此。青春至少对人来说,是可怕的年代,尤其在这样一个精神受压制的国家里···”还有,里尔克也提到,“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成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还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

他们必须学会,用对丑恶和愚蠢的厌恶替代仇恨,···用自重和自尊替代他人的意见,用行动和行为的内在价值替代语言与情绪,用理解力替代感觉···
欲速则不达,这句谚语指的是一个持久的行为,人们必须快速学习很多知识,这便是快,但人们还必须寻根探源,并在每次探寻之中花费时间,这便是慢。(拉丁语,快了反而慢,很多人将之作为座右铭。)
贺拉斯所说的坚定不移之人,便是具有优秀品性之人。
基督教不教人谦卑,而是令人谦卑,因为人必然会按照自身与最高的典范相比较。通过在别人面前自惭形秽来树立谦卑,是非常错误的。“看着,某某孩子是怎么做的!”这类训斥只会带来非常鄙俗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人以他人的价值来衡量自己,那么他或是抬高自己,人自己跃居人上,或是贬低他人价值。
据说,牛顿在说出上帝的名字之前,总要先停顿和思考一会儿。
人必须让年轻人学会,不是按照他人的标准,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这话是出自三百多年前的康德之口)

十二 23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詹姆斯·霍利斯著 郑世彦译

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了方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黑暗的森林。但丁
生活向后回忆,但活着必须向前。(人是正着活,倒着想。)
若将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能拯救你。若不把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将毁灭你。《多马福音》
译者序 听从内心的召唤
荣格,“神经症的爆发不仅仅是偶然的,一般来说,这是最关键的时刻。它通常是要求新的心理调整、新的适应的时刻。”
第一个成年期(12-40岁左右)(对晚熟的我来说,50)我们的人格不过是对外界的反应的集合。我们学习的是身边大人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被要求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到了第二个成年期,我们才有了一点闲暇和空余,自我才有了一些力量,可以琢磨如何“成为我自己”。
“我们的心灵组织了这场危机,制造了这种痛苦,因为伤害已经造成,改变必须发生。”
序言
中年之路是一个重新界定和调整人格的机会,是介于首次成年的青春期和无可避免的老年及死亡之间的过渡阶段。
如果我们总是将自己的生活看作由他人造成的困境,看成一个可以“迎刃而解”的问题,那么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医生特鲁多说,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好的医生不仅仅是治疗,还要带动患者一起参与到健康的流程之中。就如那位心脏科医生提到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流程一样,我们不仅仅应该在诊断和治疗上发力。)
“长昼将尽,皓月徐升。内心召唤,耳边回响。一起来吧,我的朋友。探新寻异,永不为晚。”

一、临时的人格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08

read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 郑克鲁译
我一直很羡慕能在每天晚上看书的人们······
总觉得茨威格的成长过程和费曼很像,都是行业的顶尖人才圈,从“巨匠那里汲取思想和力量”。但后来觉得茨威格更像是弗里曼戴森,而罗曼罗兰是也获得诺奖的费曼了。
要毁灭旧我,获得新生。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07

read

The Art of Loving Erich Fromm《爱的艺术》弗洛姆著 刘福堂译
人既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
前言
爱并不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够轻易沉迷其中的感情,不管你达到的成熟程度如何。
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都不懂。······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对葡萄一无所知。帕拉赛萨斯
一、爱是一种艺术吗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大多数人所谓可爱,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我们的整个文化是以购买的欲望、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的···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人类商品而已。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