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and find your wings
|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一和初三直升600+)
|邱发文2015-4-9
前.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也很高兴有机会来双语和同学们交流。
初次见面难免有人会惊讶我的个头,由于一种叫做气质的介质使世俗的眼光向上折射,由此我看起来就显得低调了一点。我也不介意和大家谈年龄,来育才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才开始建设了这里,看到今天的发展,我更加相信比我年轻二十几岁的你们才拥有无法预见的未来。
我的助手纸箱人阿楞,Danbo)发音也有点呆萌。关于我自己:关二代邱发文者丘发才,关是山海关的关,也是关心的关,邱是聆听孔丘教诲,发才是让人才萌发。{qiusir.com|qsir.org}是我实验室的网址,包括今天交流的资料都可以在那里找到。
一、我了解的双语
很少来双语,但这里有我很多同事,也是我很多学生的母校,我的新书里也有双语学校的痕迹。
(P016)说双语某次语文考试填歇后语,林冲进了野猪林(),有填“死猪不怕开水烫”,相比“大难不死”,我更喜欢 “鲁哥救我!”
说有学生正为考试成绩伤心,双语查寝的姥师安慰道,“没关系,胜败兵乃家常事~”那孩子咬着被子愣是没笑出声来。
说起双语学生的情商,我总想起一件小事。13年夏天和同事去清华园参观,是一位也忙着应考的小女生推着自行车还顺带了三杯自己觉得很好喝的冰豆沙来招待我们,至今想起都觉得安慰,这位清华读核物理的马逸馨同学是双语的毕业生。去年成绩分析会上看到双语高中的高考考成绩,让人眼前一亮,相信两三年后你们中也会有人从这里考入清华。
二、走出你的舒适区
在育才教书近二十年,从超常部到高中部,见多了特别聪慧、特别勤奋所以特别优秀的学生,但也有一类学生:不能说不聪明、不能说不勤奋,但可以肯定的是学业成绩不优秀。出于对此类学生的好奇,也就有了今天交流的话题。
“舒适区”(Comfort Zone)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上世纪初(耶基斯和道森,1907年)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可使行为得到上佳表现。而作为教师平时注重课堂安全感氛围的营造也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一些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死于习惯”,畅销书作家沃尔什直言,“若不走出你的舒适区,那无异于虚度此生。”(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 Neale Donald Walsch)某种程度上是在告诉我们舒适区的危险性。
美国人诺埃尔·蒂奇(Noel Tichy)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层次划分为出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对应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有一定挑战性的知识和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学校不是让人恐慌的监狱,也不是让人安享的港湾,学校是介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学习区,是你成长的地方。
我的书中有这样一段:
(P188)网络上的“勤”就是多动一下手指,想知道什么就会知道更多;网络上的“懒”就是手指动个不停,即便是无趣也被有趣地分享。莫非无度的勤劳就是懒惰?
这种“勤劳的懒惰”就是在认知舒适区的重复,有学生宁愿在已经会的题目上重复千百次,也不愿意对新知识进行一丁点尝试。那些貌似努力但成绩并无起色的概是处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和书桌上刻“存天理、灭人欲”相比,我觉得更应该有这样警示。CAUTION: YOU ARE ENTERING YOUR COMFORT ZONE! (当心:你正进入舒适区!)
老家吉林的冬天比沈阳要冷,有经验的农民是不允许小狗离炉火太近,否则会它会赖在那,那样的狗长得再大也是赖狗。手机、电脑、电视等何尝不是大城市里你们需要警惕的火炉呢?!当下学生更需要警惕的是课堂上习惯性的沉默。
(P168)我们为什么要倡导活跃的课堂氛围?很多时候的课堂教学,会的不教也会,不会的教了也不会。会的自私,对不会的同学无半点善心;不会的自闭,并无改变自己的一点勇气。就这样人性良的一部分慢慢消耗殆尽。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乔布斯让这句话和苹果手机一样流行,有直译“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有意译“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还有曲译“做个吃货、做个傻瓜”,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永不满足、只问本心”,不满足呆在舒适区内安享,渴望在学习区内开拓,不屈从世俗的看法能坚持自我。“并非是我多么的聪明,只是和问题呆的久一点。”(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爱因斯坦这句话也有“stay”,同样是呆在“学习区”。我上届学生龙宣宇能花费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思考一道题目以及拓展,他现在也在清华读物理。双语上来的吕欣桐是物理大神。
时下的社会过分放大了个人舒适的感受,但那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杰出的人通常是能走出舒适区完成更高的目标。心理学家们也发现舒适区之外存在“最优焦虑区”,能让你的行为得到最佳表现。以后遇到情绪上不舒服甚至有点尴尬的状况,要提醒自己正面临着提高的机会。 “改变自己”并非基因重组,也难性情大变,改变自己是从迈出舒适区开始。
三、学会自己成长
不是所有的成功都可以复制,有时运气占了更大的比重,现代概率论的奠基者之一雅各布·伯努利甚至认为不应该基于一个人的成就去赞美他。当下的信息社会正经历大数据的时代,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借助统计和实验的励志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励志。
(1985年)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调研了120个行业的精英得出一个结论:天才不是天生的,天才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1993年)德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通过对柏林音乐学院学生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成为世界级专家的条件是在“学习区”内进行大量的刻意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
(2008年)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一书中宣称存在 “10000小时规则”。甲壳虫乐队走红前在酒吧演出超过10000个小时;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公司前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毕加索、莫扎特、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上述的研究都发现后天训练的重要,这可不是舒适区内的重复。
(2009年)受《异类》一书的启发,职业摄影师丹·麦克劳夫林(Dan McLaughlin)辞职,几乎没打过高尔夫的他从2010年开始练习,每天6小时、每周练习6天,计划坚持6年成为职业选手。这个容易想让想到DNA的DAN-PLAN我称“炼丹计划”,从他的网站上看到还剩四千小时左右~
2012年南方科技大自主招生的题目中有“7分钟内从1写到300不许涂改”,据说全国没有几个考生完成,我找学生测验了下,的确不如想象得容易。而下面的图片对比李嘉昊同学高二上和高三上英语作文书写,多少能看到刻意练习的影子。
“学会自己成长”源于我书中的一段话:
(p179)父母眼里的长大不单指身高,老师眼里的长大也未必分高,对长辈来说,长大该是你学会了自己长大~
原本求师得有求师必得的寓意,眼下我更喜欢“且行且知知己识己以己为师自求自得”。
我工作室求师得原本有求师必得的寓意,可眼下我更喜欢“且行且知知己识己以己为师自求自得”。相比学生,教师更容易呆在舒适区里,曾有学生好奇地问我,学生学这么多课程为何老师就教一科?有的老师连上课的PPT都要学生帮忙。关于学习区内的师生关系,我有一个问题为中心的双星的模型。
The best way to learn anything is to discover it by yourself. (George Polya)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lean anything is to teach yourself.(Giles Sutherland Rich)
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teach, the best way to teach is to keep learning.
Frank Oppenheimer的话让我想起曾和年轻老师说过,“不会,一教就会了。”“自己发现、教自己和自己教学”是我眼里的认知的三个内循环。角色互动、互换能让师生都走出认知的舒适区。
遗憾作为学生没有太多的学习乐趣,庆幸当了老师有了很多分享的快乐。我的不少观点是受动态几何的启发,或者说我不少的感念常在动态的几何里找到呼应。中点多边形是刻意训练才修成正果,皇冠迭代是在不熟悉的地方重复,被坚持了的差异才能绽放个性的美丽。训练是对人自身的改造,甚至会使技能会长在大脑中,今年CBA决赛北京的马布里和辽宁的哈德森身上不难发现这点。球场上的我一度被叫做邱德森,当然我拒绝被叫邱布里~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的境界也可以从舒适区的角度解读。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Stay Foolish;衣带渐宽终不悔Stay Hungry,学习区内刻意训练;灯火阑珊处是学习区变成了舒适区。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是否满足舒适区的态度和能否自控有针对性的在学习区里刻意训练。我很喜欢美国当代畅销书作家艾瑞卡·容的这句话,“罕见的不是天赋,而是甘愿跟随天赋、尝尽人间甘苦的勇气。”(Everyone has talent. What is rare is the courage to follow that talent to the dark place it leads.- Erica Jong)
四、慕课先修组和《求师得·拾年》
十三世纪的罗吉尔·培根曾断言:“任何人不可能用少于三十年的时间掌握数学。”在我身边就有用微积分解物理题的初中生。时代的进步也提高了我们的认知能力,我常用这些数学的工具:{GSP|GEOGEBRA|WOLFRAM|ALPHA.COM}
一个人当老师的年龄永远比不上当学生的时间长。作为教师这些年也不断尝试着走出舒适区,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从动态几何软件的学习(我常用这些数学的工具:{GSP|GEOGEBRA|WOLFRAM|ALPHA.COM})到网站维护更新,现在又和数学老师、英文老师合作数位学习,“带着慕课证书上大学~”是我们的口号,小组成员已获得十几张证书。已成功开展寒假慕课先修活动,今年暑假的活动欢迎同学报名,如果能坚持完成五周(每周一小时左右)的作业,会得到有校长签发的证书,九月份参加coursera的正式课程。
阅读是一种遇见,人生满是巧合。我书的内容多是平时校园生活所思所想,也希望能和育才的师生分享,今天特别赠送校图书馆十本精装方便有兴趣的人阅读。这里也特别感谢苏婷婷老师的热心推介,也感谢那些买了我的书的同学。
(P123)新学年第一课问学生:为什么要尊重老师?(传授)再问为什么要尊重父母?(生养)难道尊重仅仅是因为给予了吗?反过来看,父母的生养并不是因为你的完美,教师的传授也不是因为你的优秀。我们赞美阳光我们也赞美花草,我们当然要赞美身边的人。你聪慧、你勤奋,相信你会变得优秀。
后.
I think our job as parents is to give our kids roots to grow and wings to fly.(Deborah Norville)
最后套用美国电视主持人诺维尔的话作为我的结束,都说师生如同父子,作为教师一样希望能给学生根系去成长,给学生翅膀以飞翔。但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学会自己成长。
信任为师!耐心为师!感谢李宏杰校长的信任。感谢同学们的耐心。
谢谢。
附.
参考资料:
万维钢《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Alan Henry《为什么要走出你的心理“舒适区”》http://article.yeeyan.org/view/442798/391391
Dan计划:重新定义人生的10000个小时(阮一峰) http://www.qiusir.com/?p=1893
......
后记:不少学生跑到前面来和我打招呼;廖主任的风格依然鲜明,介绍前不忘德育渗透;提到感谢苏婷婷老师的时候学生鼓掌;鲜花......;李校长忙完会也赶过来,小小总结了一下;双语给的礼物很实惠;感谢彭志刚和国宁两位老师的技术支持。之前阅读了点心理学的东西算是teach myself,面对刚从体育课回来的六百多两个年级的学生,我注意到没有办法让每一个人都专注,调用了熊帮“极品帅哥唯我熊哥”的段子调侃一下~
最近几年的讲座面向教师的机会更多,似乎自己也习惯了和大人交流的语境。新闻稿这种事最好让学校小记者站的学生来,也适当减轻老师的负担......
“走出舒适区,学会自我成长”主题报告活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