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21


(鉴于该书的封面太丧,找了张替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上图[?])
《费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我想这本书最大的受益人是尹红心和李伟两位作者,不管质量怎么样,应该是践行了“输出倒逼输入”。)(这本书,随便几段话就构成一章哈哈哈,比如第19张一共三面,每一面还空着大半。)
(留意了一下,2021年3月第一版,8月已经第8次印刷,看来选题很好。)(读一本内陆作者的书比逼着我看一部大陆片还要难,但为了更好了解费曼,还是买来书看下去。)(上次看过内陆人写的的《物理学之美》,书是一般般,但是一个很要的线索,趁机检索了一些补充了一些)(看作者介绍,解放军外国语学员毕业的,焦作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书中常用股票或经济等理财的例子,也不知是爱好还是拼凑,总觉得不专业的范例呢。)(想起攀枝花学院...)(是谁曾嘲笑过那个奴隶想从知识上得到一个金币...)
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有能力把它传播给另一个人。
(有学生问我,费曼获得过诺贝尔奖吗?当然,他似乎被提名过几十次吧。)
学了那么多,一落地就“见光死”,简直成了一个书呆子。
(书中应该是编撰了不少费曼的话,或是翻译的曲解。)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是---当你准备学习一门新知识时,必须站在传授者的立场,假设自己要向别人讲解这门知识。那么你一定要用最简洁、清晰和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1、确立你要学习的目标。
2、理解你要学习的对象。
3、以教代学,用输出代替输入。
4、进行回顾和反思。
5、实现知识的简化和吸收。
学习和应用是互为一体的,无法对外输出的学习就不能称为学习。
越熟悉的概念,大脑越喜欢。当大脑长时间习惯于这种学习模式,对新知识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输出,激励我们的大脑更多地使用第二种模式---在不同的概念之间强行建立联系,也是大脑的特长。
知识的输出越多,我们队陌生事物的联想就越丰富,学习的创造性就越强,最终成功地突破旧知识的框架,得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提高学习的能力,比学到一门知识更重要。
费曼认为,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为一个人创造宏大的事业和对世界犀利的理解力。
学习,究其根本是思维方式的比拼,不是知识存储的较量,也不是学位的竞争。
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提“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其名称来自于《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类似的有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一次成功的输出也会同时增强输入的能力,从而使得下一次输出的成功可能性更大。
主动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学习不再是被动服从和由功利驱动的“输入”,而是我们自觉甚至开心地实施有意识的主动学习,也就是以“输出”为载体的“有选择的输入”。
(对老师来说,只有输入才能更好的输出,教师的读书很重要。而对学生呢,只有输出,才知道需要很好的输入。教学相长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关于教和学的关系,我想过很多遍,也说过很多次。)
本杰明·布鲁姆“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我们的目标定立得高大上,让人热血沸腾,具体的规划却一塌糊涂,看起来莫名其妙...
聪明的学习者善于反问和反省,愚蠢的学习者则喜欢自我感动,将一个错误的目标偏执地坚持到底。

SMART:
具体的 Specific---目标必须清晰和可以形容。
可衡量的 Measurable---目标必须量化和能够评估。
可执行的 Actionable---目标必须在能力范围内。
实际的 Relevant/Realistic/Rewarding---目标必须有积极的意义。
有时间限制的 Time-bound---目标必须有时间的期限。
学习不只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我们通过学习建立自己行之有效的思维框架,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费曼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有意愿和彻底地、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对象,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学习什么,对于知识的印象模糊空洞,在学习上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可能有好的收获。
学习不再是人自己的事,是人和机器的竞赛。人们开始担心未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全面替代。(计算速度和存储上,机器早就远超人类,在学习时长上更是不断电不分白天和黑夜...)(学习的事关人类)

@qiusir:上厕所的功夫,自行对照了一下费曼的十条建议:
1-Read every day(读书时也整理笔记)
2-Spend time with nature(也就早饭后散个步,偶尔河边走走)
3-Ask questions(多是对学生明知故问)
4-Never stop learning(学习的迫切性还不够)
5-Don't pay attention to what others think of you(越来越接近这一点)
6-Do what interests you the most(习惯的状态中难说擅长什么)
7-Study hard(没放弃提高但和努力有距离)
8-Teach others what you know(这是我的工作)
9-Make mistakes and learn(主要是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
10-It's Okay to not know things!(对自己的无知越发坦然了)
喜欢推上这个回复:
1. Be kind to yourself.
2. Be a life long learner.
3. It's okay to fail.
4. Never compromise on what you love.
5. Never lose your curiosity.
6. Work hard.
7. Pay attention, it's rare.
8. Do what makes your heart sings.
9. It's important to know who you are.
10. Love yourself.
@qiusir:我们常把学校称为母校,我们常把校园当成家。这是因为在这里,我们见了自己,见了天地,见了众生。升学的我们要更大的天地和为了更广的众生。学生不能放飞自我如何能见更宽广的天体,如果老师不曾放飞自我如何能见识过天地...
费曼说,我们要善于通过学习来“懂得学习”,要掌握这种能力,就必须在学习中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
从长远来看,阅读和记忆并不是一场数量的比赛。我们所学知识的数量想来都是一个伪命题。
当你能从较少的知识中也能获取比他人更多的有益信息时,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一定是更加优秀的。
知识在他们脑中是种薛定谔(猫)的状态,好像学通了,又好像还差很多。在时间的侵蚀下,学到的知识一点一滴、悄悄地流失...
仅凭印象复述、复述中提出问题、复述中加入自己的观点。
“以教代学”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费曼说,“如果你不能向其他人简单地解释一件事,那么你就还没有真正弄懂它。”
(对于书中提到女儿儿子清华北大的农民的事存疑。“我这人没什么文化,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多数时候,我们的学习不过是在朗读一页又一页的ppt...费曼那个年代powerpoint应该没发布呢吧?是不是幻灯片更合适,而且很怀疑费曼说过类似的话。)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大脑中的反映,它不但是神经活动,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题还不会,但分得到了!你说神奇不神奇。”我勒个去,这竟然是我校创新班课堂的节录...很现实也很恐怖)
费曼认为,以教代学的输出方式属于主动学习,是拒绝等待着被知识垂幸而去主动地征服,是不想被知识选择而去为知识建立一个具有自己标准的过滤器。
高质量的主动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费曼“我发现,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主动学习的人在10年后会超出被动学习的人至少两个社会阶层。”(如此的鸡汤文字,如果是费曼说的,那应该是他的污点了哈哈哈)
第一次复述是把自己当做倾听者,第二次复述是进入一个真实的传授知识的场景,向别人甚至更多人阐述你对某项知识的看法。
费曼学习法主张“以教代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样做能最大限度地加快学习的速度,提升学习的效能。
没有灵魂的知识就像路边枯萎的树叶,看似脉络分明,却早已失去生命。
只有在记忆的同时还能为知识刻上自己的印记,学习才拥有了灵魂,知识也具备了新的活力。
(叔叔一大早发短信过来,祝我节日快乐,说这是他最喜欢的节气,我说也是,昨天过了最长的夜。叔叔不忘叮嘱我吃饺子,难怪食堂早餐就有了饺子,中午又吃了几个。下午10班上课,黑板上写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下巴没人管”。)
知识不是单向的一个方向传授知识,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盲维”是我们没看到的角落,也是我们未想到的地方。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统计表明,有68%的人下功夫去学一门知识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原因是他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理解这个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距主要取决于对知识的反思、总结和升华的能力。
“证据太苍白了,就好像一只苍蝇飞过婴儿的耳边,婴儿却以为那是一个高级玩具...”
“最好的学习就是我们能从一个问题里找到新的问题,你不喜欢、不欣赏、不认可的东西,那才是知识这顶皇冠上的宝石。如果你憎恶争议,或者没有挑刺的习惯,就如同你扔掉了这颗宝石,只戴着一顶漂亮但毫无价值的帽子。”
知识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我们不断地解构它,理解它,另一方面也通过论证、怀疑和反思更新它的内容,使知识保持常新,尽可能地真实而客观。
“好比一条从鱼缸放出来的鱼却在大海里无穷无尽的食物之中饿死。可见简单的事情真做起来也不易...”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知识不仅是文明的记忆,也不仅是未来的旗帜,它还是一种思维结构。当你从思维结构角度看待知识时,就要意识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自己思维的变革,它由聪明的方式,也有愚蠢的方式。”
知识的原理比知识本身对我们更有价值。能够简化知识体系,可以使学习既简单又直接。
(一直尊重阅读之人,对书也一直有膜拜之感,而对自己而言,四十多岁以后的读书才算是开始...)
我们的口才不仅源于演讲的技巧,更源于对人性的认知。
知识并非只是拿来搬开脚下的石头,或让你明白过去,屙屎帮你读懂未来。
热情是造成学生的学习结果最大差异的因素。
“有时候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一堆信息。”
费曼想来不主张追求数量的“贪多求全”的学习,他曾经嘲讽地说,“如果有人愿意拿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并且还为此感动,那他纯粹就是一个无知的妄人。
主动的学习远比被动的学习重要;系统的学习远比碎片式的学习重要;向内的学习远比向外的学习重要;专业的学习远比跨界的学习重要。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由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呈现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有多少。
从上往下列出了:听大课、阅读、多媒体、现场示范、讨论、践行、教别人,这7种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也依次从5%递增到90%。


喜欢这张图[?]的配色,简单翻译了一下贴在这里。
[?]《如何高效学习》Scott Young (提到费曼的技巧)

费曼曾经指出[?],学习物理学有五个方面的理由。简单说来:
一是为了学会怎样动手做测量和计算,以及在各方面的应用;
二是培养科学家,他们不仅致力于工业的发展,而且贡献于人类知识的进步;
三是认识自然界的美妙,感受世界的稳定性和实在性;
四是学习怎样由未知到已知、科学的求知方法;
五是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

P.S.冬至这天,留言里试着整理一下收集的费曼推上(好奇是谁在维护,费曼的养女?)的只言片语。等读完费曼语录,再整理一下。

29

2021

·后记:李树英
《教育的情调》来自范梅南(Max van Manen)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的The Tone of Teaching
用心看教育首先意味着必须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从教育学的焦点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境、关系和事件的体验式怎样?只有通过这样的追问,成年人才会感受到儿童在有力地转变着成年人的自我感觉,感受到儿童对成年人的职业和个人生活所带来的转变;用心看教育也意味着必须承认,理智领不能够处理好所有的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而不是用脑来思考教育问题并实施教育行动,而用心思考和行动的关键是对他者此刻的体验保持敏感。教育学需要的更多的是实践性的“知行”,而不是理论化的知识;用心看教育还意味着必须承认,所谓的教育就是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
@qiusir:书的前面找了一大堆有名没名的人说些有用没用的话,范梅南写的书应该很有感召力了,有了一群喽啰反而自降身价。
·序
学校应当被孩子们视为“我们的学校”,而老师决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孩子。
教育爱意味着教育者对于学生的道德与人道方面的责任,以及合乎每一个儿童个体发展实际的教育性陪伴。
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

·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任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
这位专业人士拥有很多的临床知识,但却缺乏敏感性---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
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是一种特殊的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它是一种既来自心灵也而来自头脑的知识。
·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成年本身也是一个永未完成的成长过程。
在与一个孩子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我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榜样。
在“完美”教育者看来,孩子们是不完美的,所以没有必要去倾听孩子们的话,更遑论去向孩子学习了。
·孩子好奇的体验
问问题的孩子期待得到更多---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提问“那是什么”是想得到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好奇,去惊讶。
拥有非凡好奇心的孩子可能不是那个不停问问题的孩子,倒有可能是那个偶尔才会问一个问题的孩子。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早熟的好奇心,它只偶然出现而且十分肤浅,它几乎对孩子适宜的成长没有作用。
早熟孩子的大部分问题是一闪而过的问题,它们的出现并非源于全神贯注,并非源于真正的兴趣。相反,这样的好奇心只是蛙跳般四处闪动,此刻感兴趣的问题迅即被下一刻的兴趣所代替。
一个不那么有好奇心的孩子可能已经从成年人那儿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问题止于答案。这样的孩子提问时像是在做一种游戏,一种把问题置于死地,最终能找到答案的游戏。
我希望他继续保持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不是给他一个固定的答案。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
我们用分门别类的语言把孩子分了类,这种语言像真正的监狱一样将孩子限制起来。用技术的、诊断性的或工具性的语言来把孩子们分类,实际上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放弃。(从这个角度,某育才学校的各种特长班的分类对另外一些孩子甚至得益者都可能是不公平的。)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
注意notice一词起源于拉丁语nocere,即知道。
常常被老师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到的孩子是幸运的。
每次相遇的时候,与世界的其他关联都被轻轻切断,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诚恳的接触。当我们以双手或笑脸回应对方的时候,我们共同创造和分享着这段时空。微笑可以作为一个公开的邀请,让我们在目光相遇的瞬间彼此为对方而存在。
·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
表扬给得太轻易或太随意都可能使它失去意义。
平等地表扬每一个人往往会弄巧成拙。
有人肯定了我也就是肯定了我的存在,肯定了我是个有生命的个体。得到肯定和表扬不可避免地与自我认同交织在一起,而自我认同是在“做自己与自我的形成”、“我是谁与我将会成为谁”的张力下逐步实现的。
教育学就是在与孩子或年轻人的交往中对什么是合适的与神呢么是不合适的予以积极的区分。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
教育的机智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映能力”。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一个常常思考的人比一个相对较少思考的人更容易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教育学上的敏感性和多谋善断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思能力。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赖于感知和倾听年轻人的能力。但是教育的机智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映能力”。即便如此也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行动会有效。
(对于一个连试卷都不敢公开的应试,重点中学之间相互不遗余力地攀比,要粉碎对方的宣传,不惜弄虚作假,毫无一点知识分子的气度和风范,更谈不上什么教育的理想了。而学生和家长也成了这股全民疯癫的助推的乌合。)
人类从内部反应他们自己,世界从外部反应它自己。我们通过看、听、触这些感觉与孩子联系起来。
我们需要看懂眼神,并根据对眼神的理解去行动。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并不是在一个研讨班上所获得的一套简单的外在技巧。有关教育的鲜活的知识并不只是脑海中那些需要智力的东西而已,它还需要融于身体的“体知”。真正的教育需要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对孩子们世界的体验中去。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清楚孩子眼中的我们究竟是怎样的。

·纪律的教育学意义
纪律discipline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和原则的方式。纪律的原意是跟随、学习和教导。信徒disciple就是一个伟大导师或伟大榜样的追随者。讲授lecture也与纪律有关。
没有纪律,没有学习的欲望,学校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在学生中或对一个人自己建立起纪律,就是为了真正的学习创造条件。教室里真正的纪律是不能和课堂上所教的所学的截然分开。
纪律的深层含义和处罚或权威的运用几乎没有什么关系。(那是维护的表面条件,纪律创造气氛...)
一定程度上,相爱的人对爱的理解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了不断的考验。
当一个女人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她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还有些女人惊奇地发现,生平第一次,她那么想要抱抱孩子,或者及时地去帮助一个孩子...那些“怀孕了”的老师(有了学生的老师)为了教学而训练自己,他们会用老师的眼光去读一本重要的关于孩子的书。
·孩子对秘密的体验
秘密secret来自拉丁语secretus,意即“分开,分离”。从某种意义上说,秘密的体验式一种让自我与他人分离的体验。
当孩子拥有了秘密,他的生活世界就一分为二了: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个是外部的世界。
当我们隐藏秘密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隐藏了自我。秘密让我们遁形:握们体验到了内心的不可见。
秘密的保守或分享可能会扰乱或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草甸子三剑客之间的秘密...)
秘密是人成长的一个关键方面,孩子们发现自己有了秘密,就意味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而能够与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孩子们怎样感受我们的“在”?
在早期,英文中学习的意思是教,是让人学,也是自己学。(汉语中学和教的古体字很大相关)
在荷兰语中,学习仍被用来表达教与学的意思。在词源中,学习的意思是跟随足迹、路线或前人留下的脚印。
一个真正的数学老师的身上处处体现着数学,他生活在数学之中,从一个特别的意义上说,他就是数学。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老师讲课的风格来判断他是真正的老师还是冒牌的老师。
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数学或诗歌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数学或诗歌。好老师和他们所教的知识已融为一体。
·气氛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我们不可能一直或永远用教育学的态度对待孩子,对此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有时我们也很不幸地会犯错误或者对教学不够尽职。事实上,教学中我们难免会犯错误,教学并不完全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教学汇总表现出的心情、语调和气氛,同道德、情绪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息息相关。
(想起“他脑子好使”的评价,觉得侮辱性极强,远超过“这孩子很聪明”的应付...)
气氛是我们体验生活空间的方式。气氛是老师将自己呈现给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们将自己呈现给老师的一种方式。
·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
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是没有孩子的生存空间的。
一个怀孕的女人和希望生活在一起。
对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失败时,我们放弃了所应承担的责任或拒绝展现与希望为伴的生活。
希望不是那种被动的、认为事情终归会得到解决的乐观主义。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
然而在感觉无望的时候,恰恰是脆弱的孩子又一次让我们体验到了希望。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我的生活就是把孩子当希望。”
(和兴东老师交流,今年理科状元那两位,都是有点木讷但思维清晰,逻辑扎实到冷冻的地步)
“要是你那个回到年轻时,同时又像现在这样懂得这么多就好了。”(对我而言,可能要是懂得这么多,小时候就不那么努力了。)
孩子需要生活的开放性,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父母或老师需要开放性,以便成为自己并反思那些促使现在的自我得以形成的因素。
这就是我们必须向孩子学习的方面。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更好的学习者,因为孩子们也在向我们学习。
·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
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难免会犯错误或判断失误,重要的是,学生是怎样体验老师的关爱的。一位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老师始终能与学生们和谐地相处。
·教学的情调
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发展教育的机智
教育学在欧洲大陆和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中不仅意味着教,还意味着育。教育学本质上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然而,研究者通常以一种实证的科学的方式来处理和研究它。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情境,教学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刻。这就要求老师具有特殊的素质:一种融入身体的敏感性、一种临场行动的教育机智与智慧。

在当下极速互联网和知识生产已经开始自动化的时代,老师的知识权威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儿童有时知道的比老师还多,这并不奇怪。作为老师,正如我们的学生一样,我们自己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重要。我们需要明白,教和育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好老师的智慧行动有时候也是很有风险的,但一位好的老师会愿意为了孩子冒险。
教育的智慧可以被唤醒,却不可抑被技术性地培训。
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是一种影响施加到另外一种影响上,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
(忽然想起60年校庆时,那个补课界很有名的严,拿着个他快拿不动的了相机来参加校庆活动,看我的眼神有点敌意...)
1802年,赫尔巴特在关于教育的首次演讲中曾说过:“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一名拙劣的教育者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那么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他也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性的教师。”
关注具体的人,关注具体喏你在具体教育情境中鲜活的生活体验,即关注人的独特性。教育现象学认为,即使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人的体验也是各异的,因此,教育现象学关注具体人在具体情境下的独特体验。
教育现象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方法:1以孩子为本;2以教师为本。不仅对教师进行技术层面的培训,而且要注意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促进其教育机智的形成;3关注和认同自己的体验。(别忘了自己这个人哈哈哈)
knowledge是一种已经固化的、概念化的行动框架,而knowing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即刻行动的知行。
好的老师确实具有一些天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它必须愿意对它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随时质疑。

·年末温习
成年本身也是一个永未完成的成长过程。
教育的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映能力”。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在学生中或对一个人自己建立起纪律,就是为了真正的学习创造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秘密的体验式一种让自我与他人分离的体验。
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数学或诗歌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数学或诗歌。
(想起“他脑子好使”的评价,觉得侮辱性极强,远超过“这孩子很聪明”的应付...)
对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
教和育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好老师的智慧行动有时候也是很有风险的,但一位好的老师会愿意为了孩子冒险。

27

lake views

A WORLD-CLASS EDUCATION Vivien Stewart《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国际一流教育体系的卓越创新范例 薇薇恩·斯图尔特
图via[?]“I agree with Stewart that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 is only as good as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qiusir:内封有作者的彩照,像是商业类书籍,读过来感觉是大学的资料综述,不过作者阅历广泛,“宽2英里深2寸”,这只是玩笑话,毕竟比尔盖茨都推荐的书。教育类的书籍读起来容易点,这也是大多数人都可以谈论的原因,不像是数学或物理的东西,也不像哲学的那么绕...
Q:您觉得在未来,人们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什么?
A: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急速的变化。在这一代人之前,人们单凭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生所需。而如今,频繁的科技突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平均寿命的增长都意味着年青一代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因此,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是“学会学习”。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它包含了哪些具体含义呢?首先,这项能力需要坚实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其次,这些知识应当能被灵活地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对大量的新信息进行批判分析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它还在社会性及情绪层面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必定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动机并且真正热爱学习

致中国家长的一封信
使我得以见证中国教育快速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展,我对此深表钦佩,同时也意识到了此中的不足。(后面才是重点,有点含蓄)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知道,强调高分数的高利害关系的考试需要在学生的负担和创造性方面付出高昂的代价。(和怎么做比,知道似乎没意义;和持久坚持相比,一时的情怀也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既是第一世界国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学生选择机会要小得多,几乎没有第二次机会。其教学方法更为传统。(就是落后吧)
@qiusir:关于教育,知识说说道理是没有用的;而即便是最初落实到行动上也是不够的,要持久到习惯,慢慢成为价值观,几代人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基因;现实是多数人心里明白,少数人迈出第一步,悲哀的是我们几乎没机会看到光明磊落的可持久的成功者范例;现状都可以从传统中找到答案,再深入就是已有的文化基因了...

1全球化与教育
“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外,其他一切均已发生改变。”爱因斯坦
我们曾认为那些以为“地球是平的”的人未受过正规教育。但是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5年出版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却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如果世界不是平的,那么世界就未曾紧密相连过。(这本书一直摆在书房里,对里面关于教育的一章描述印象深刻...)
当今的学生不再仅仅是与同城或邻近省市的学生相竞争,而更多的事与来自上海、班加罗尔、赫尔辛基的学生在竞争。
20世纪,美国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最为强大国家。
美国大学的辍学率居高不下,只有大约54%的学生能够顺利得到学位,日本是91%...
“在20世纪,英国的评论家们意识到美国的教育正在超过英国;可以说,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或许很快就会超过美国。”
高中毕业的学生因其在购买能力和纳税能力的提高,会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这类人成为“少年家长”的可能性更小、抚养儿童的方式会更为健康,同时,他们犯罪、事业和无家可归的概率也会更低。
影响最深远的是教育的质量,并非教育时间的长短。
“教育不再仅仅是通向成功的一条途径,而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奥巴马
2世界各地的成功范例
在这个世界上,乐观主义者能够成功,并非因为他们总是正确,而是因为他们态度积极,即使犯了错误,也会积极面对。取得成就、修正自我、取得进步、获得成功之法莫不如是。---大卫·兰德斯
到处都有英雄人物致力于提高儿童的生活水平,但如今的挑战已不仅仅是建起能进行有效教学的几间教室或是几所学校那么简单,而是如何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教育体系,给所有的儿童带来高水平的教学。
新加坡人总称自己的国家为“地图上的小红点”。
在“少教多学”(Teach Less Learn More)政策的指导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的改变在课程中开辟了更大的空间,使学生们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新加坡政府对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投资,以促进自我导向型学习,并进一步强调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一场肺炎把大家困在家中也没能让多少人认识到自学的重要,互联网并不是总有好的作用)

维多利亚中学:学习型国家中的思考型学校(记得是莱佛士和华侨中学挺牛的)

推广一种不同的学习范例,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创新且高效的教学方式强调体验发现、异步教学、终身受用技能的学习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求师得数位学习已经在这方面践行了多年~~~)

在当今世界,若要成长和发展,就必须学会改变!(读教育类的书籍要轻松不少,这也是随便哪个能说话的都可以大谈教育的原因之一吧)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和数据的普遍使用,教育的重心不得不转移到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数据、如何分析数据以及解决问题上来。(这方面需要考虑一下了)
(有时候挺替国足不公的,我们的体育只是国足差吗?现实基本是全民体育素质就很差好吗。我们所学的,走得弯路,只是哑巴英语吗?你学的数理化多少和真的理解到会用有关呢。好,通常是某一点的突出,差,更常见的是全方位的落败。
芬兰在国际评估中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在所有学校中都努力缩小差生和尖子生的分数差距。
芬兰的数学课从最低年级开始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鼓励学生把时间花在解决有意义的现实问题上,而不是做重复性的练习。
所有学生均要学习芬兰语外的另外两门语言。
只有死鱼才随波逐流”(我们生活的地方盐度过高)
芬兰的小学鼓励学生遵循自己的好奇心去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期望孩子们能够从小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随着芬兰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人责任感。(巨婴缺乏的对自己的责任吧)(想起可汗的那段话:“你为教育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教书育人;你为学习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学习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只有承担了责任,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过程。”)
芬兰人还是认为教育的弊端是伴随着标准化的测试而出现的,“缩小课程范围,为应试而教,操作测试结果以及学校间的不良竞争等会产生更多问题。”(忽然觉得能看到这样的话,还真是省了好多机票钱。我们追求的完美教育,呵呵,荷尔德林(F.H lderlin)那话就在耳边,不,就在眼前。“总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的竭力。”)
芬兰的家长相信,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知道什么对孩子才是最好的,就像父母相信儿科医生一样。校际见通过网络合作共同促进教学进步,这种实践也有助于解释在芬兰为什么学校与学校间的差距那么小。
在芬兰,国民皆读书,他们图书利用率在欧洲也是最高的,而且芬兰有着对公共机构高度信任的价值体系。
(芬兰还真是个qiutopia)
对于中国的任何评论都有可能既正确又不正确。

3成功教育体系间的共同要素
失败的教育对个人及社会而言,其长期代价都是极为高昂的。
成功的教育体系通过强势而谨慎的方式实现教育公平。
学校体系的总体水平还是取决于该体系内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则需要确切到位的体系支持。
新加坡教育部的领导队伍成员在几所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受过教育,具有丰富的学校工作经验,他们对教育政策、教育项目实践的了解和应用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我们无法通过强迫手段迫使他人获得成功。”(可以把马儿拉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儿喝水)
使整个国家或各地区的教育体系高效运行不可能仅依赖于一种方法。所有的教育体系都必须努力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间、在一致性和多样性之间、在中央管控和地方自治之间寻找准确的平衡点。
4培养高绩效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人才
李显龙:国家繁荣需要人民强大,而人民强大则需要其教师杰出。
“如果你非得把精力放在开除低绩效的教师上,那么这套体系就失败了。”
5以美国为例开拓世界级教育之道
在具有超数字化和全球化特征的21世纪,学生若要取得成功,则需要更多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审美和能力)(记得一句话说,教育是永恒的变革。)
他们的学生学习“眼睛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而美国的学生学习什么是眼睛。(不过,学习难道不是用眼睛看东西吗)
我们成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科学教育简化成单纯对科学术语的记忆。”(也是便于大人的展示和孩子的比较。)
在教育高绩效的国家,语言学习是提高学生和社会的全球竞争力的核心部分。
欧盟将学会学习界定为关键能力。
随着大量的新知识正被创造出来,知识的内容已经变得不重要了,而获得信息的方法要远比懂得信息本身重要得多。(《世界是平的》早就提出,“将来,子女受教育的方式也许比受教育内容的多少更重要。”[?])
知识和技能是相互依存的,学生若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理解某一问题的结构,就需要掌握这一问题领域的知识。
6创造未来
技术及创新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推力
hole in the wall “未受过教育的儿童通过与同龄人的协作,即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新型世界观---学会学习
“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其他一切均已发生改变。”
鉴于教师素质对高水平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理由使杰出的教师脱离于观察他国课堂实践的活动之外。(呵呵,1997年去过新加坡,别无他,还好有书这种灵媒。)

RR@11.26
欧盟将学会学习界定为关键能力。(最好的学习是自学,想自学会自学自学成习惯。另一方面,教是双倍的学习。)
强调高分数的高利害关系的考试需要在学生的负担和创造性方面付出高昂的代价。(和怎么做比,知道似乎没意义;和持久坚持相比,一时的情怀也是没有意义的。)

戴森说,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不原谅别人可能是一种美德。斋藤孝说,“憎恶平凡人”,这句话我曾把它印在高中体育节的班级T恤上。可汗说,你为教育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教书育人;你为学习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学习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只有承担了责任,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过程。

芬兰的家长相信,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知道什么对孩子才是最好的,就像父母相信儿科医生一样。(这里本该专业的医学像是教育的老中医,而本该专业的教育还不如对待老中医呢,甚至不如对待实习医生吧。)
我们无法通过强迫手段迫使他人获得成功。(就像西方的谚语,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

十一 19


To understand all is to forgive all.
写下下面一些有情绪的文字,起因是上午川同学在我说说上(3009827)留言和之后的交流,勾起了之前的一点记忆。

前年就是高三,而去年继续高三大概是因为师兄的离职。又是很辛苦的一年,毕业后学生写了很多小纸片,记得我当时给学生签的留言是“登高楼,看日出。[?]”

您是我见过的最有趣也是最有内容的老师,你给我上课的一年我受益匪浅,不仅是学术方面,很多时候,您的人生阅历也让我很感动。如果我以后成功了,也一定有您的功劳。”能写下这样的文字已是为人师者能得到的最大回报了,比送什么跑车的冲动许诺要实际得多。每每翻看大脚同学的这段留言(这里[?]收集了不少对我的积极评价,能对一个普通老师高看一眼的才是高人),都如同身生两翼,整个人消隐在万丈的光辉里。

其实一开始挺烦你的,毕竟我也是超爱面子的人,但后来我发现你只是用另一种方式爱我们,再后来,我真是特别遗憾到高三才遇到你,又感觉在高三遇到你实在太幸运了。”课堂上,物理问题面前我是不留情面的,金刚怒目和菩萨低眉都是慈悲。我坚信要学好物理首先要有对自己的诚实和直面问题的勇敢,特别是女生,最应该扔掉的是那脆弱的自尊。我清晰记得她为自己很努力但没有获得好成绩哭鼻子,那滚落的泪珠落到卷纸上溅出了水花,竭力付出之后才有的举动让我大为感动,而自从赢得了那份来自老师的信任,也更容易理解老师的善意了。“一开始挺烦你的”话也让我感觉到惊险,深知稍有不慎会落得“一日为师终身为敌”的窘迫。苗同学的留言算是佐证了,“依然清楚地记得高三第一节物理课你弄哭了女班长,当时觉得你是一个很严厉甚至苛刻,有点唯我独尊的感觉。与极其温柔的强哥比起来很不适应。但后来发现你是一个有教学特色,很负责有耐心的老师,会关心每一个学生。”其实我应该找师兄讨要一点精神补偿,他永恒的魅力为后来的我带来不少的阻力哈。

真的很喜欢你的课,治好了我上物理课就困得毛病。以前我总觉得物理题千篇一律,现在喜欢物理与数学结合的乐趣。”“qiusir也是拯救我物理的男人,奇思妙想令人敬佩。”打数学竞赛的可心同学在物理上也有了信心,而对沉稳踏实的泰来很早就有情感的认同,他们也算是很合老师的风格,课堂上也积极参与。

众口难调只是对教学处境的陈述,至于策略不妨类比一下处理物理实验数据的最小二乘法。作为理性的教师,他的教学方法就如拟合后的那条直线,即便没有多少个点在那条直线上,但那已经是对这个群体的最优方式了。如数据里有坏数据,群体利益面前,教室里的学生并不应该都被平等面对,也就是说教师上课不得做出貌似残忍的选择(并不是无视,而是得换一个方式),这一点1506班的师生一定体会很多。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你,我认为你是一个很棒的物理老师。希望你能继续在你的物理课上摊销风声、嬉笑怒骂、传播人生哲理、不断创新、传播悟理之趣。”从川同学当时的留言来看,他应是很认同老师,但也含蓄表达了对有同学对我的不满有了解,这些都为文中开始时提到说说上留言和交流预设了伏笔。

早上读书休息间隙发了条说说,后面就是他和我的交流了。“Being wrong isn't a bad thing like they teach you in school.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something.” Richard Feynman的这话浓缩一下或许可以是 A Question A Chance. “Teach principles not formulas.” 在费曼另一句话的后面,Kees Bijker的留言也很好,“Teach an interest in things, not dead facts. It is how you find answers rather than already know the answer.” 作为教师,不应简单屈从片面的分数结果,更应在意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以及知识背后传递的价值...

“说得好!”“我也基本这么做的吧。”“我觉得你传播的理念和思想非常好,但是做法让一部分同学讨厌/害怕了。”“坦诚和勇气不是什么学生都拥有的品质,而老师的工作也不是为了讨好学生。”“老师你的人生目标是造福学生吗?”“我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过做出一点改变,让更多学生认同你,能更好地造福学生。我身边一个非常靠谱、和善的好朋友某*就挺讨厌你的风格。”“我代课第一节就解释过我风格的缘由,这么一个和善的同学讨厌我,不曾和我半点交流,不是太幼稚就是老到不能改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在和师长的不和谐过程中,首先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抛开是否具有质疑的前提,躲在背后说坏话是不应该的。”

上面和川同学的对话略有调整,他应该是为有学生误解老师而惋惜才主动沟通了那么多,“你的人生目标是造福学生吗”这话显然是高抬了我,但他还不理解有些问题的出现是个性和追求的代价,我面对的是经历了多少年怎样的课堂氛围出来的学生...而两次用到“讨厌”一词来转述有学生评价我的教学风格,这深深刺痛我,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可以如此肆意评判老师了?这同样勾起了留言簿上一段更伤心的事,这也让我有记录下这段情绪经历的意愿。

尽管我的自尊心很强,但在您无意的举动伤害了我时,您竟仍然能够关心我并尊重我的要求,这令我很欣慰。其实您上课偏向那些同学而歧视我的时候,我的内心痛苦得想赶紧离开这个教室---因为这是我无法接受的事,也正是因此我才不愿意听您的课,不希望您叫我。我曾经恨过您...”这是川同学的同学里另一位讨厌我的同学的留言。形式上,他每次都用“您”的敬语,但字里行间充满的是无尽的抱怨。作为教师偏向某些同学,更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能带来更多更好的思路分享给大家。都十八九岁了不会找老师沟通一下吗?不能自我反思一下吗?坦白讲,当初Po出留言照片时没注意这位同学的留言,后来发现让在教学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我难过了好久,我还特地问询过原班主任,甚至和学校的心理老师有交流。真不知道高三学生间还有那么执拗且敏感的矛盾,也想不到这会和物理课堂的发言、听课有关...

“To understand all is to forgive all.”引用作家Evelyn Waugh的话,一是想表达我自己对教学并不完全理解的事实,自然就不会很超然面对这些讨厌自己的学生,尽管我很想说Keep calm and carry on。另一方面我也选择不原谅的态度。我深知职业的现实和理想间权衡的风险,所以尽量和同学们解释缘由,而那些学生其实早都成年人了。相信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一点的尊重,不去理解老师的善意、不能容忍一丁点的冒犯。和父母与孩子间的矛盾不同,孩子成了父母多会理解父母当初的苦衷,而师生间的问题通常是一辈子的问题。对那些一辈子都不会自我反思和忏悔的人,你的原谅也是没有意义的。

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不是迁就学生,也不是讨好学生,医生的工作才是治病救人。“坏蛋必须死”是一部电影,而“笨蛋必须滚”是我以后对待那些懦弱、自私又懒于沟通却又随便评判我者的态度。

如果说每个人生都催人泪下,教师的一生会以失明告终,而那感激你的学生会为你点亮一盏灯...

20

@qiusir:这岁数了还要做高三励志的发言,这事本身就很励志的哈⋯⋯

2015-04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今晚这么庄重的场合下发言。下面很多老师比我更有资格,很难说候组长不是考虑到长相与主题的契合。为了更励志,我的感冒来得也很及时。

音频片段:需要 Adobe Flash Player(9 或以上版本)播放音频片段。 点击这里下载最新版本。您需要开启浏览器的 JavaScript 支持。


最近不少学生在空间转发“高中单身三年换高考一时惊艳”的祈愿,也有在桌布上大写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决绝,板报上“提升一分干掉一所学校”的标语霸气冲天。相比之下,当年我的高三要含蓄许多,笔记里默默写下“只要热爱生命,一起都在意料之中”的格言。
Continue reading »